在后来的故事里刘姥姥装疯卖傻,她的一举一动都很滑稽,在头上插一大堆花。看到他们端出来的鹌鹑蛋,就说你们家的小姐这么精致,没有想到你们家鸡生出来的蛋也这么精致。贾家是用银筷子吃饭的,她根本就不习惯,去夹那个鹌鹑蛋,怎么夹都夹不起来,鹌鹑蛋滚到地上,她就拼命追着在桌子底下爬,贾家所有的人都笑翻了。这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一种悲剧、一种侮辱,其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救赎。这些场景很让人心酸,不是心疼刘姥姥,而是心疼贾府的人。他们的日子寂寞荒凉到没什么快乐可言,忽然来了一个老太太,他们就可以这样开心。贾府荣华富贵,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可是他们有一种精神上的贫穷。后来刘姥姥回家的时候,贾家送给她的东西简直惊人,贾母送给她丝绸,送给她数不清的山珍海味,还有一缸一缸的酒,拉了好几车子。刘姥姥说我们穷人家哪里还得起,怎么报这个恩。贾母说,没有关系,你下一次带一点地里的萝卜、芋头、花生就好了。富贵人家特别渴望吃到泥土里长出来的最朴素的东西,可是他们没有。刘姥姥后来真的带了一点地里的萝卜、地瓜,贾府的人简直高兴死了。
这是我们想不到的一种救赎。我们从来没有想到富贵竟然也是另外一种束缚、包袱。有一天可以到田地里过这么朴素的生活,反而是一种救赎。
作者很了不起,因为要写刘姥姥是非常困难的。整个小说在写贵族,贵族的动作、思维、语言都跟一般人不一样,他们有一种出口成章的优雅。可是刘姥姥是粗俗的,是开口就讲“拉硬屎”的那种人。如果刘姥姥讲话像林黛玉,那就让人昏倒了。
刘姥姥打扮起来,带着板儿走了一天的路。走到荣国府门口,看到两个石狮子,看到这么高大的门,她都吓呆了。很多人在门口忙来忙去,没人理她,她不知道怎么办。她等了半天,想想也不能白来,总要见见人吧。这里用了好几次“蹭”字,“蹭”就是脚都提不起来,在地上磨。这是因为害怕。我们很少看到宝玉走路是蹭着走的,刘姥姥就是蹭的,因为她第一次见这样的阵势,吓呆了。
她只好蹭过去,说大爷大爷,我要找周瑞。那个人就从头到尾、上上下下打量她。这种大户人家负责通报的人,眼睛一看就知道来者是什么身份。荣国府已经富有了一百年,每天不晓得有多少穷亲戚、穷朋友来要钱,或者乞丐来讨点东西,他们已经非常有经验。看到刘姥姥穿得破破烂烂,说你坐到那边去吧,在那边等着,等一下周瑞就出来了。这些人根本就没把她当回事。
刘姥姥命很好,有一个老管家就说,你们何苦耍她,她从乡下来,干吗让她一等就等一天。这里让人感到一种心酸。对于这种阶级差距,刘姥姥根本就不知道。她对那些人的话信以为真,让她等着她就等着。她本来就没有吃饭,也不可能在京城里买东西吃,就那么饿着肚子等。老管家有一点不忍,跟刘姥姥说,周瑞不在家,到南边收地租去了,他太太倒是在家,但是不住在这里。这是第一个线索,至少让刘姥姥有机会可以见到周瑞家的。
刘姥姥千恩万谢,绕到后面。大户人家的后门,跟前门的景象是不一样的,摊贩出现了,“闹闹吵吵,三二十个小孩子在那里厮闹”,这些小孩是用人和管家的孩子。刘姥姥拉住一个问:“我问哥儿一声,有个周大娘可在家么?”那个孩子说:“那个周大娘?我们这里周大娘有三个呢,还有两个周奶奶。”陪房都是同一家人,所以姓周的人很多。刘姥姥说是太太的陪房周瑞。这个孩子就说:“这个容易,你跟我来。”
这个孩子“跳蹿蹿引着刘姥姥进了后门”,小孩走路不好好走,一面跳一面蹿,扭来扭去的。都是在走路,形容刘姥姥是“蹭”,形容小男孩就用了“跳蹿蹿”。《红楼梦》里有很多非常活泼的民间语言。“至一院墙边,指与刘姥姥道:‘这就是他家。’又叫道:‘大大妈!有个老奶奶来找你呢!’周瑞家的在内忙迎了出来,问:‘是那位?’周瑞家的认了半日,方笑道:‘刘姥姥,你好呀!你说说,能几年,我就忘了。’”这些语言都非常短,完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