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又脏又臭要避开的瘌痢头,我甚至在想曹雪芹会不会已经变成王一贴了,很荒谬对不对?这可能也是我们读《红楼梦》的最大幻灭,如果曹雪芹变成王一贴坐在庙口卖风筝,跟大家讲笑话,卖他的假膏药,大概也是曹雪芹生命的另一个阶段吧?我们无法推测,我只是觉得小说里最动人的是讲述了一个生命是从天到地的历练,这是了不起的生命积累。

在很多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里,真正的先知出现的时候,你是认不出来的;被认出来的先知,大概都是假的。真正的先知很可能是又穷、又丑、又老的一个形象,所以在第八十回里你看到香菱的遭遇,看到孙绍祖不断打迎春,觉得这是人世间的侮辱。最有趣的是,王一贴这样的人受到的侮辱恐怕比迎春和香菱还要严重,可是这个人已经会讲笑话了。对他来说,所有的侮辱都不成其为侮辱,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无时而不自得的状态,那才是人生的大自在。

再讲一句《红楼梦》里最重要的话,第五回里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句子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现在再去想这个句子,当王一贴说他的膏药都是假的时,宝玉才现自己一直执著的真跟假原来这么荒谬。我想,一个怀抱着大观园青春挽歌梦想的宝玉,将要走向哪里,才是《红楼梦》真正的结局。我们每个人给他设定的结局,我相信都会不一样。

我年轻的时候觉得最美的一个画面是剃了头发的宝玉,穿着大红的袈裟,跪在雪地上跟爸爸磕头,这也是云门的《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可这几年我忽然觉得结局是宝玉变成了王一贴,因为我们知道曹雪芹最后是糊风筝在卖,你就发现自己是不是把他幻想得太高贵了,想象他是一个伟大的文豪,可他绝对不是,那个年代是没有人读他的书的,只有一个手抄本。他必须懂得怎么去谋生,而谋生的目的只是为了要留下这部书,留下一个荒谬的记忆。所以王一贴绝对是个有趣的先知,不要误以为他在讲一些好笑的笑话,他是在讲禅机,什么叫做“今年没有效明年有效,吃到一百岁还妒什么!”最后甚至大胆说,连我的膏药都是假的!

我们总以为读完《红楼梦》要有一个领悟,可能是道家的,可能是佛家的,可是我们从来不敢大胆地说,《红楼梦》读完并没有领悟。因为佛经里说“无有功德”,相当于根本没有领悟可言,所有的领悟不过是自己在作假。

另外,《红楼梦》在不同的年龄读,那个领悟竟然是如此不同。这几年我感觉王一贴这个角色在八十回的出现竟然这么动人。这个说话这么真实,能博大家哈哈一笑的王一贴,会不会是一个看起来不像领悟的领悟?他就混迹在民间,也许就坐在六合夜市里跟你一起吃担仔面,可是我们绝对认不出他。下一次如果你旁边坐了这样一个人,你不妨问问你是不是宝玉?我想你也知道结局是什么。

我想,我应该谢谢大家这四年里给了我重读《红楼梦》的机会,而且是跟各位一起重读,我想这种生命的领悟是非常不一样的,有这样四年的缘分,真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