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一早往天齐庙还愿去。’宝玉如今巴不得各处去逛逛,听见如此说,喜的一夜不曾合眼,盼明不明的。”
我们知道过去的庙口有各种营生的行业,其中一种就是卖药的。接下来会出现卖药的道士“王一贴”,他的出现就是一个黑色笑话。《红楼梦》写到这里,已经完全进入了“美丽”的幻灭时段。孙绍祖欺压迎春,夏金桂闹得天翻地覆,所有现实中的卑劣、残酷、肮脏全部暴露,人生有这么多的病症,突然冒出来一个奇怪的江湖术士,说用膏药一贴一切就都好了。宝玉竟然还好奇说,这个膏药真的灵吗?这个黑色笑话听起来好笑,其实背后是很深的恐怖,《红楼梦》里所有的人是不是都得了走向败落的不治之症?这个膏药贴上去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次日一早,梳洗穿带已毕,随了两三个老嬷嬷坐车出西城门外天齐庙来烧香还愿。这庙里已是于昨日预备停妥。宝玉天生性怯,不敢近狰狞神鬼之像。这天齐庙本系前代所修,极其宏壮。如今年深岁久,又极其荒凉,泥胎塑像皆极其凶恶,是以忙忙的供过纸马钱粮,便退至道院歇息。一时吃过饭,众嬷嬷和李贵等人围随着宝玉到处散宕玩耍了一会。宝玉困倦,复回至静室安歇。众嬷嬷生恐他睡着了,便请了当家的老王道士来陪他说话。”这个老王道士,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江湖术士,他们的身份非常复杂,遇到有法事,就穿上道服做道场,实际上可能什么都做。比如“这老王道士专在江湖上卖药,弄些海上方治人射利”。“海上方”是指那种虚无缥缈的药方,就像鲁迅所说的“原配的蟋蟀一对”之类的药,没有任何医学上的考证与考据,但老百姓实在没有办法时会买这种药,他就可以从中牟利。“这庙外现挂着招牌,丸散膏丹,色色俱备,亦常在宁、荣两府走动熟惯,都与他起了个浑号儿,唤作‘王一贴’,言他的膏药最灵验,只一贴百病皆除之意。”
“当下王一贴进来,宝玉正歪在炕上想睡,李贵等正说‘哥儿别睡着了,厮混着’。见王一贴进来,都笑道:‘来的好,来的好。王师父,你极会说古迹的,说一个我们小爷听听。’”我觉得《红楼梦》很有趣,常常是在最恐怖和最无奈的时候,忽然说起笑话来。作者非常懂得运用各种方法来衬托人生的悲剧和荒凉,因为幽默搞笑里往往有最深切的悲哀。“王一贴笑道:‘正是呢。哥儿别睡,仔细肚子里面筋作怪。’说着,满屋里人都笑了。”
“宝玉也笑着起身整衣。王一贴喝命徒弟们快泡好茶来。茗烟道:‘我们爷不吃你的茶,连在这屋里坐着还嫌膏药气息呢。’王一贴笑道:‘膏药从不拿进这屋里来的。知道哥儿今日来,头一两天就拿香熏了又熏的。’”这是有意巴结贾家的少爷,因为这种人主要是靠贾家这样的大户来施舍香火钱的。宝玉说:“可是呢,天天只听见你的膏药好,到底治什么病?”王一贴下面讲的就是我小时候在庙口常常听到的。王一贴道:“哥儿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这里之所以说这么多废话,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你站下来听他讲。“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配。”我们知道中药是讲君药跟臣药的,君药为主,臣药为辅。比如,如果地黄是主药,枸杞或者黄芪就可能是配药。“宾、主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内则补元气,开胃口,养荣卫,宁神安志,去寒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去死肌,生新肉,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的便知。”类似的话我们只要曾在庙口呆过,就会感觉很熟悉,上千年了,这种语言模式都没有变,都是四个字四个字,顺得不得了。最有趣的是,你身体上任何的一点不舒服都会被他说中,其中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病症。细琢磨,会发现这种语言的特点就是暧昧、笼统,这样他的药才卖得出去。
宝玉道:“我不信一张膏药就治这些病。我且问你,倒有一种病可也贴的好么?”这就有点悬疑了,宝玉是在故意逗他。其实我们小时候大概到了中学,受过一点科学的知识教育,就会觉得这个人是在骗人,哪有一种膏药什么病都能治的。可是你只要一跟他对话,你就输了,因为他就开始跟你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