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因为晴雯被冤枉、被诬陷致死,是他最痛苦的事,他相信上天是公道的,一定会把这样的女孩儿招到天上去做花神。
“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相殊,其理则一也。故相物以配才,苟非其人,恶乃滥乎?始信上帝委托权衡,可谓至确至协,庶不负其所秉赋也。”为什么会相信?是因为有两个典故。叶法善是唐朝人,他的祖父死了,他想要为祖父立个碑,可是当时字写得最好的李邕已经死掉了,叶法善就找道士摄李邕的魂魄来给祖父撰写碑文。李长吉是二十几岁就死掉的诗人,因为他太有才了,玉皇大帝认为应该把他诏到天上去写《白玉楼记》。有时候我们也会说某个朋友跳舞跳得这么好,他死后一定是为上帝跳舞去了。《红楼梦》早就说过这种话,你会相信他们的生命没有结束,一定会在更合适的地方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我想《芙蓉诔》既是悲哀,也是一个更大的生命祝福。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读《芙蓉诔》的时候,能对其中的细节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再说一遍,《芙蓉诔》是八十回本《红楼梦》最后的真正挽歌,是哀悼青春生命的重要文章。特别是宝玉正在一个人边念边哭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来,他以为是鬼,结果是黛玉。接下来就明显看出这篇文章也是预告黛玉的死亡。再次希望大家不要太在意它的词汇,因为它们在文学里学起来并不难,但那种真正有感而发的东西,才会使文学具备永远动人的力量。
【第七十九回 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第七十九回 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红楼梦》讲到第七十九回,如果我们确定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作品,那晴雯的死亡和宝玉的祭祷,就宣告了大观园这个青春王国的土崩瓦解,是《红楼梦》的一个句号。本来大观园就是对青春世界呵护、保佑和祝福的世外桃源。孩子们在其中度过了美好的青春岁月,有点像我们的初中、高中时期,每天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花鸟山水之间。第七十八回里的《芙蓉女儿诔》就是一曲青春的挽歌,我希望大家不要被它外在艰涩的文学形式所蒙骗,而是能感受到其中对洁净无邪、天真烂漫的青春世界的美好回顾和深切哀伤。
最有趣的是,当宝玉流着泪在盛开的芙蓉花前念诔文的时候,感觉有人来了。敏感的读者一定知道来的不会是别人,一定是黛玉。因为黛玉是宝玉青春期最亲近的对象。从对晴雯的哀悼到黛玉的出场是顺畅的,如果晴雯是肉体上的青春死亡,黛玉则是青春魂魄的呈现。大家会忽然发现《芙蓉诔》不仅是写给晴雯的,也是写给黛玉的,更是写给大观园所有将要消失的青春的。为什么是从晴雯转黛玉?细心的读者可以思考一下,《红楼梦》的灵魂是歌颂在生活中有所坚持的生命的,晴雯和黛玉都具备这样的品格。
很多时候青春对我们来讲只是很笼统的字眼,那青春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当我们看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或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就会发现东西方歌颂青春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这就是青春。也许我们已经忘了自己在十五岁左右的时候曾经梦想过什么。如果还能记起的话,你就会发现那个时刻,你对未来生命的期待、渴望,或者感情上的追逐都是不顾现实的,是对抗所有的成人世界的。大人会告诉你,你的想法是不成熟的。我们知道,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逐渐放弃了梦想,开始进入现实的世界,也意味着你已经接受了现实中的人应该有的生活方式。其实所有的成熟里多少带着青春消失的遗憾,因此青春文学才会永远存在。因为它会告诉我们,青春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过,最后也或早或晚会放弃。
曹雪芹是一个最不愿意放弃青春梦想的写作者,他把这个青春的梦想变成了《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巨著,借着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来述说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想。大家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会觉得越来越像在阅读自己的青春岁月,你会借着晴雯、黛玉、宝玉,回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天真烂漫的时光,回想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