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有各种不同的玩法。贾母懂得如何品笛赏月,薛蟠他们要找“第三性公关”,林黛玉、史湘云等人则有属于自己的诗的世界,作者呈现了各色人等抒发自己生命情怀的方式,而没有去比较它们的高低,他只是想让我们看到生命原来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选择。黛玉和湘云走的这条路是我们今天看上去最陌生的,因为是用诗句来讲生命情怀的。可我把它解释为,如果你今天喝了点酒,跟朋友在一起,忽然很想唱一首歌来表达心情的喜悦或者忧伤,如此而已。
她们写诗是在凸碧山庄和凹晶溪馆,作者作了一点景象的描述:“因此处房宇不多,且又矮小,只有两个老婆子上夜。”这里本来就是大观园里比较僻静的角落,不是热闹和繁华的处所。“今日打听得凸碧山庄人应差,与他们无干,这两个老婆子关了月饼、果品并犒赏的酒,并各色的菜,二人吃得既醉且饱,早已息灯睡了。
“黛玉、湘云见息了灯,湘云笑道:‘倒是他们睡了好。咱们就在这卷棚底下赏这水月如何?’”注意,“卷棚”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其屋面双坡,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注意不是椅子,椅子有点太正式。“墩”,圆形,腹部大,上下小,造型尤似古代的鼓。竹子做的墩,比较随意,不是什么正式的家具。注意,“湘妃竹”就是潇湘馆里的那种竹子。“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在最清明的水塘旁,你会发现天空的月亮、水中的月亮一样美。“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爽。”刚才所有人世间的欢乐和忧伤都过去了,两个正值青春的少女走进了大自然。在大自然里,所有人的忧伤都会减少,欢乐也会平静。对比上一回薛蟠、邢德全他们玩得一塌糊涂的现实世界和贾母的中秋赏月品笛的那个忧伤的世界,现在的情景是一种超越,这个超越意味着,如果你能从一个高度去眺望生命的忧伤跟喜悦,就会变得淡泊。因为在生命无所依附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忧伤,也没有真正的喜悦。
有没有发现这个晚上这么多人在赏月,每个人看到的层次是不一样的。看到月光感到快乐是人生的一个层次,看到月光产生凄凉也是人生的一个层次,看到月光产生了欢乐跟忧伤都能够沉淀为平静,是另外一个层次。抵达最后这个层次的是黛玉跟湘云,她们已经领悟到天空的月亮、水中的月亮,都是虚幻,你很难在这里判断真假。所谓真假也就是天上的月亮跟水中的月亮,不管如何上下争辉,到头来都是过眼云烟,我想作者其实是想让我们去领悟这个实质。
湘云就有了企图心,笑道:“怎得这会子坐上船吃酒倒好。这要是我家里这样,我就立刻坐船了。”黛玉笑道:“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偏要坐船起来!”有没有发现第七十五回到七十六回一直在讲圆满这件事,作者一直在提醒我们所有的圆满都只是自己的假想。我们会觉得一个眼睛是残缺,一个耳朵是残缺,一个鼻孔是残缺,可是都有了,未必不是残缺。所以我们应该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缺什么?我有什么?答案一定很有趣,你可以有很少,也可以缺很多;可以有很多,同时又缺很多;你可以有很少,也缺很少;你可以有很多,可以缺很少……这个追问可以演变很多的数学公式出来。
所以黛玉在这里就有一点领悟,她父母双亡,真的是什么都没有,可是觉得生命里能有这样一个时刻的美好,大概也是一种圆满。所以她反而会提醒湘云说:“事若求全何所乐。”人总是要有一点“缺”才能快乐,这个逻辑很有趣,有缺憾才会有渴望,有渴望才会有珍惜。前面讲的薛蟠可能就是一个极不快乐的人,因为他要什么有什么。湘云当然也是个领悟力很高的人,在黛玉讽刺了她之后,她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可知那些古人说的不错。说贫穷之家自为富贵之家事事趁心,告诉他说竟不能趁心,他也不肯信的;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然也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我就有许多不遂心的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