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了。”生命里永远有刹那间的经验,觉得时间就是一弹指顷。前面一直写得很慢,现在忽然天都快亮了。“王夫人笑道:‘实已四更,他们姊妹们熬不过,都去睡了。’贾母听说,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一人在此。”这一句话是最重要的,我一直强调探春是最后一个想做点努力撑住的女孩子。因为她看到了家族未来将要发生的悲剧,所以她还有那份热情。
贾母笑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夜,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可倒要费心。”注意,这句话也是暗示,这个家族已经没有一个健康的人了。记得第一代的宁国公是焦大从死人堆里扛出来的,白手起家时的第一代是充满生命力的,所以贾母很感慨,到了第四代怎么会弱的弱、病的病。“只有三丫头可怜见儿的,尚还等着呢。你也去罢,我们要散了。”说着,贾母“便起身,吃了一口清茶,便预备下竹椅小轿,便围着斗篷坐上,两个婆子搭起,众人尾随出园去了”。
贾母决定要散,说明她已经接受了家族败落的事实,她的“倒要费心”这句话好像是在讲这个家族,也在讲她自己。
到第七十六回的后半段,当大家陆续散去,连贾母也不得已走了之后,两个重要的人物史湘云跟林黛玉留下了。其实林黛玉父母双亡,寄居在外祖母家,此刻的心境是极其孤独的。尽管她一直处在繁华中,可是总感觉这个繁华跟她无关。史湘云也是如此,她们两人都有寄居者的感觉,而寄居者最容易领悟到繁华的不确定性和不实在性,所以她们不会像繁华中人那样有过多的不舍或眷恋。所以这两个女孩就跑到了凸碧堂、凹晶馆附近,在大观园这个比较僻静的风景区,这两个小女孩开始作诗了。作诗的原因是因为她们看到空中一轮皓月倒影水中,美得不得了。注意这两个月亮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幻的,佛教中一直在用水中月、镜中花来暗示人生所有的繁华,其实只是幻象,因为总有一天它会消失,因此这两个小女孩面对这个情景所作的诗是《红楼梦》走向尾声的暗示跟通告。
我们常常会把《红楼梦》里这些十几岁的少女们所作的诗看成是非常严肃的古典文学,事实上那只是她们玩的游戏。她们先是决定写五言排律,律诗就是除了押韵,内容必须是对仗的。排律就是你出一句上联,我接下联来对你,然后我再给你一个上联,你再接下联,这真的只是个游戏,只是这个游戏比薛蟠他们的“抢快新”要难得多。这里面有很多知识、典故的运用,有对声音以及对当下场景事物的敏感。
《红楼梦》里的两个大才女,在小说快要结束的时候,进行了一场最惊人的期末考试,最后一个加入的人是妙玉。妙玉是个出家人,大概也觉得中秋的月色很美,就跑出来到处乱逛,结果听到了黛玉跟史湘云的联句,联到二十二韵的时候,她有点心动,就邀请她们到她的庙里去喝茶赏月,把后面接着写完。等于是三个人玩了一个长诗游戏。
等一下大家读诗的时候,一定不要被外在的典故绑住。典故有典故存在的意义跟价值,可是今天我们在读古典文学的时候,这些典故往往变成了很大的障碍,所以我宁可跨过它,用最简单的方法带领大家来看这两个小女孩,如何用她们当时能够掌握的文字和语言去记录她们的生命故事。
一般读者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常常觉得诗词的部分最难,尤其是很多青少年朋友。读《红楼梦》时的最大障碍常常是诗和词,一碰到诗词,他就停在那里了,多碰到几次诗词,他就不看了。我觉得大家不要把它当成障碍,因为第七十六回真正要讲的荒凉和凄清在前半段已经讲过了,现在只是用诗句再做一次整理而已。这些诗句我等一下会尝试着朗读,另外还可以用现代的语言去重新解释,这种解释的方法可能跟过去做的注解不太一样。因为注解要引经据典,把典故讲得很周到,可是在真正的文学欣赏时,会感觉牵牵绊绊的,没有办法体会到文学真正动人的力量。我希望大家能像欣赏今天的某个歌手唱的一首流行歌一样,来真正感受到这两个女孩子的生命情怀。
《红楼梦》如果用“玩”这个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