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她建议成立一个诗社,而我们知道诗本身是一个梦想的见证。可是接下来第六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的时候,这个诗社有一点耽误了,因为大家心情都不好。现在她们就跟宝玉说,春天了,应该再做一个诗社,好好写写诗。这里其实是有一点想要抓到青春最后的尾巴的感觉。我一再强调,如果你对《红楼梦》的大结构有了解,会发现第七十回以后其实是下坡,作者要收尾了,接下来所有人的命运都是死亡跟出家,都开始结束。

湘云就说:“一起社时是秋天,就不应发达。如今恰好万物逢春,皆主生盛。况这首桃花诗又好,就把海棠社改作桃花社。”大家可能听到过,古代很多皇帝一到国不泰民不安的时候,就改元,改一个年号,希望以后会好一点。湘云的意思也觉得要有一点改运。“宝玉点头道:‘很好。’且忙着要诗看。众人都又说:‘咱们此时就访稻香老农去,大家议定好起的。’说着,一齐起来,都往稻香村来。”“稻香老农”就是稻香村的李纨,她是海棠社的监督,要振兴诗社,当然要去找她。宝玉一面走,一面看纸上写的《桃花行》这首诗。

我想在解释《桃花行》之前,我先念一遍,大家去感觉一下,因为所谓的“行”这种诗体,是一种歌谣的形式,句法跟语言都是比较白话的,所以特别容易琅琅上口,用到的典故或者太过艰深的字句也比较少。“行”这个字我们现在不常用了,我把它翻译成现代的语句,其实就是“流行”,等于是当时的流行歌。我也希望读一遍以后,大家可能就会对林黛玉在这个春天,因为看到桃花的开放有感而发写下来的一首非常好的长诗,有一点感觉。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桃花行》

我想在念的时候,大家已经感觉到歌行体的一个特征,就是常常用到重复的句子跟词汇。比如我们经常读到的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你会发现“他乡”、“梦见”、“远道”是重复的,唱歌的过程当中,常常会把前一句的某些部分在下一句重复,叫做叠韵。我想今天的流行歌也还是会用到。通常唐代的绝句或律诗,很少重复字句,可是歌行体重复字句重复得很厉害。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前面四句里面,“桃花”重复了四次,每一句都出现桃花。如果写绝句或者律诗,不可能这样用。诗里其实一直在对比花跟人的关系。“晨妆懒”,就是那个生命的青春的形式,好像到了觉得有一点落寞、有一点颓废、有一点感伤的程度。特别注意这三个字的感觉跟“东风软”对比,就是桃花在风里面飘零,而人在岁月里也慢慢在落寞。要讲桃花,可是又在讲人;在讲桃花的飘零,可是也在讲人的感伤。

其实后面还有桃花的重复:“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一直在比较帘外的桃花跟帘子里面的人。“花解怜人花也愁”,如果桃花懂得可怜人的话,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