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院坐堂看状,见是告贾琏的事,上面有家人旺儿一人,只得遣人传旺儿来对词。”原告是张华,有被告,是贾琏,可是不敢抓贾琏,所以只好传另外一个旺儿来。原告跟被告一起来,对簿公堂,才可以审案子。“青衣不敢擅入,只命人带信。”穿着深蓝色衣服的公差,他们不敢进贾家抓旺儿,所以只能找人带信。
“那旺儿正等着此事,不用人带信,早在这条街上等候。”历史上大概也很少有犯人等着公差来抓他的,就说你们终于来了,我等好久了,也不逃,你看到里面的戏演到多有趣。旺儿“见了青衣,反迎上去笑道:‘惊动众位兄弟,我犯了事。说不得,快来套上。’众青衣不敢,只说:‘你老去罢,别闹了。’于是来至堂前跪了”。我们不要忘记旺儿是一个贾府的用人,公差都不敢动。我想这种语言其实变成现代句大概也蛮有趣,是很幽默的写法,可是这个幽默的写法里面透露出来的东西让你心里一寒,原来社会里是有这样的东西存在的。
“察院命将状子与他看。旺儿故意看了一遍。”状子根本就是他安排的,他当然知道内容是什么,就说:“这事小的尽知,小的主人实有此事。但这张华素与小的有仇,故意攀扯小的在内。其中还有别人,求老爷再问。”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阴谋,王熙凤要告的不只是丈夫贾琏,还要告贾珍、贾蓉,但她知道都察院不敢碰贾珍、贾蓉,所以要当堂把这两个人扯出来。张华赶紧磕头说:“虽还有人,小的不敢告他,所以只告他下人。”
旺儿故意很着急地说:“糊涂东西,还不快说出来!这是朝廷公堂之上,凭是主子,也要说出来。”表面上意思是说司法是公正的,自古就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是从来大概没有真正同罪过。这个小说里面也有很多小市民的悲哀,他们永远听到的就是冠冕堂皇的话,可是在现实当中,司法何曾真正让所有人得到平等?所以民间后来塑造了一个像包青天这样的角色,是在戏剧里大快人心的。但是最后包青天可以去动驸马吗?其实我们到今天都还怀疑,小说跟戏剧就是给了我们一个心理上的补偿。我相信从宋代以后出现的包青天一系列的故事,也是一种心理反应。在现实里越未得到的东西,文学戏剧里越得到人们的赞美,因为现实里刚好是相反的,没有这个青天存在过。
“张华便说出贾蓉来。察院听了无法,只得去传贾蓉。”这个时候,“凤姐又差了庆儿暗中打听,告了起来,便忙将王信唤来,告诉他此事,命他托察院只虚张声势惊唬而已,又拿了三百银子与他去打点。”真是厉害,该收的时候要收,因为把贾蓉抓来真的打了、关了,也很麻烦。这是他们贾家的人,她只是要吓他们。“是夜王信到了察院私第,安了银子。那察院深知原委,收了赃银。次日回堂,只说张华无赖,拖欠了贾府银两,枉捏虚词,诬赖良人。”王熙凤有足够的聪明跟胆量玩这个游戏,但要是玩不好,是会出事的,因为给法官三百两银子,他如果讲出去怎么办?万一这个法官刚好是一个青天,把贾琏、贾蓉抓起来,那要怎么办?所以我其实有点捏一把冷汗。
这个王熙凤真厉害,一切尽在掌握,可原因是什么呢?原来“都察院素来与王子腾交好”。这一句话是重点,不要忘记王熙凤的叔父是王子腾,是九省统制,有这样的父辈,她才敢玩,可以玩到这种程度。“王信也只到家说了一声,此时贾府之人,巴不得了事,便也不提此事,且都收下,只传贾蓉对词。”都察院的人第一得罪不起王子腾,第二得罪不起贾琏,第三又有钱拿,所以他们就是糊弄一下。
贾蓉被告了,王熙凤才有机会去闹宁国府,因为贾蓉是宁国府这一支的。贾蓉听说自己被告,“就慌了,忙来回贾珍。贾珍说:‘我早防这一着,只亏他大胆子。’即刻封了二百银子着人去打点察院,又命家人去对词”。我们看这个察院的法官,那边收三百两,这边收二百两,已经五百两银子了。《红楼梦》的细节其实透露出官场的腐败到这种程度,其实老百姓完全搞不懂。任何一个开明的社会,其实很关键的一个部分真的是司法够不够透明、够不够公正。所以《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