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迷失,有一种彷徨,有一种茫然。“昏昏默默,自想方才之事:‘原来尤三姐这样标致,又这等刚烈!’自悔不及。正走之间,只见薛蟠的小厮寻他家去,那湘莲只管出神。”注意作者在写柳湘莲入梦,他其实做梦了,可是这个时候他用的是一个非常超现实的手法:“那小厮带他到新房之中,十分齐整。忽听环佩叮当,尤三姐从外而入。”这种写法真惊人,因为他看到尤三姐自杀了,他刚才还趴在尸首上哭,趴在棺材上哭,现在忽然被引进了一个新房,华丽得不得了的新房。

尤三姐“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册子一卷”,鸳鸯剑其实已经还给柳湘莲了,但在梦里尤三姐捧着鸳鸯剑。册子是《红楼梦》第五回中批示所有人命运的东西。“向柳湘莲泣道:‘妾痴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已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仙子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妾不忍一别,故因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了。’”注意“以死报此痴情”,我是回报我自己的痴情,并不是报答柳湘莲,柳湘莲跟她没有关系,就是刚才我们一直提到说真正的深情是一个自我完成。

“说着便走。湘莲不舍,忙欲上前拉住问时,那尤三姐便说:‘来自情天,去自情地。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红楼梦》里面一直在讲“幻天幻地幻情深”,其实情是一个空幻的东西,最后势必有一个幻灭的结束。“前生误被情惑”,我们前生偶然地被情感所迷惑,“今既耻情而觉”,知道了情的本质以后觉悟了,觉悟到情的幻灭性。“与君两无干涉”特别注意这一句话,《红楼梦》里面真正要讲的是这一句话。再深的情最后都是分离。《红楼梦》其实的确是受佛家的影响,佛家讲求不得有求不得的苦,爱别离有爱别离的苦,怨憎会有怨憎会的苦,所有的情感到最后都是空的。

下面写得极精彩:“说毕,一阵香风,无踪无迹去了。湘莲惊觉,似梦非梦,睁眼看时,那里有薛家小童,也非新室,竟是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跏腿道士捕虱。”还记得跛脚道士吗?小说一开始就是跛脚道士跟癞头和尚,道士跟和尚都是看到生命透彻性的人。

柳湘莲就问这个道士说:“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就说:“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柳湘莲立刻就领悟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觉得生命原来是一场空幻,情爱也是一场空幻。“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随那道士,不知那里去了。”

这是画面上非常美的一段,其实也就是宝玉后来的下场。现在尤三姐的下场跟柳湘莲的下场,其实已经影射着之后黛玉的结局跟宝玉的结局,就是所有的情缘,是一个这样的了结。

【第六十七回 馈土物颦卿思故里 讯家童凤姐蓄阴谋】

第六十七回 馈土物颦卿思故里 讯家童凤姐蓄阴谋

通常一个写作者抓到一条主线,他就会沿着这条主线走。我们一直强调这条主线是尤二姐、尤三姐和柳湘莲,可是第六十七回开始的时候,大家会有一点惊讶,发现作者避开了尤二姐、尤三姐、柳湘莲,开始去谈薛姨妈、薛蟠、薛宝钗、林黛玉和宝玉。我希望大家在第六十七回特别感觉一下长篇小说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它跟短篇小说不一样,短篇小说往往可以很精简地围绕着一个主线发展,甚至中篇小说也是这样,比较有名的例子像加缪写的《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从头到尾的主线就在主角默尔索身上。长篇小说不可能是这样的写法,因为长篇小说这样写,一定会变得很无趣、很贫乏。

之前我也说过,长篇小说很像织锦,它中间不同颜色的线特别复杂,不像单色绢,比较简单。写长篇小说的时候,可能有各种颜色的几百条线要去穿梭跟编织。目前许多人认为《红楼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部长篇小说,因为它编织的线是最多的,甚至跟托尔斯泰的《复活》相比。《复活》还只是追踪卡秋莎或者聂赫留朵夫,它的线相对是比较单一的。俄罗斯人很擅长写长篇小说。很奇怪,长篇小说常常是地域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