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外传来乌鸦的啼叫,惊飞几片梧桐叶。张亦琦不由得想起昨夜萧翌掌心的温热和眼底的焦灼。

"所以你逼着承佑不许纳宋婉瑜?"太皇太后忽然轻笑,笑声里带着几分玩味。

"没有。"张亦琦答得干脆,"我只是将心里话告诉殿下。"她垂下眼睫,"他若真心喜欢旁人,强求又有何用?"

太皇太后露出难得的笑意:"倒是个实心眼的孩子。"她望着窗外渐盛的日光,"承佑这孩子,自小就极有主见,且性子倔强,依着他的性子,昨晚他就会把宋婉瑜扔出来。"

张亦琦猛地抬头,与太皇太后目光相撞。晨光里,老祖宗眼角的皱纹都染着岁月沉淀的睿智,忽然明白眼前这位历经三朝更迭、辅佐两代帝王的传奇女子,又怎会被宫墙内的风吹草动瞒住?她掌心的佛珠,怕是早已算尽了这朝堂里的明争暗斗。

珠履暗潮(五)

暮色将至,将延寿宫的朱墙金瓦浸染得愈发深沉。张亦琦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出宫门,一阵风吹过,掀起她鬓角的发丝,却吹不散她眉间的郁结。今日在延寿宫发生的种种,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在她心头刻下了深深的伤痕。宋婉瑜的遭遇,像一场荒诞又可悲的闹剧。不可否认,她走到现在这一步,有一大部分是她自作自受。然而,就算她犯了错,也不该遭受天下人的口诛笔伐,被推到风口浪尖任人指责。那些莫须有的罪名,那些众人的冷眼与唾弃,如潮水般将宋婉瑜淹没,而她却无力反抗。还有妍妃今日的所作所为,她们之间的梁子已经就此结下了。张亦琦深知,以妍妃睚眦必报的性子,今日的冲突绝不会善罢甘休。若有朝一日,宋若甫遭到清算,宋婉娴皇后之位也会岌岌可危。届时,以叶家的势力和妍妃在宫中的手段,极有可能登上后位。一旦妍妃为后,等待张亦琦的,必定是无尽的报复,今日所受的奚落,她定会千百倍奉还。可就算宋婉娴依旧稳坐皇后之位,情况也不容乐观。宋婉瑜与宋婉娴毕竟是亲姐妹,宋婉瑜的现在的处境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萧翌对她无情,但大多数女子不会去恨男子,反而会恨上这个男子的身边的女子。在这错综复杂的后宫之中,一点小小的误会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说不定哪天,宋婉娴就会因为宋婉瑜的事情对她怀恨在心。无论哪种结果,对张亦琦来说,都是难以逃避的困境,仿佛前方是悬崖,后退是深渊,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回到自己的寒冰殿,张亦琦瘫坐在榻上,满心的烦躁与不安。她下意识地望向案头,那本从太皇太后宫中发现的佛经静静地躺在那里。她缓缓起身,走到案前,铺开宣纸,拿起毛笔,蘸满墨汁,开始一笔一划地抄写佛经。墨香在空气中弥漫,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她的思绪渐渐随着经文的流转而平静下来。想起往日里,太皇太后总是在闲暇时翻阅佛经,神态安详,心境平和。如今,她似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烛火摇曳,张亦琦伏案执笔,指尖微颤,将满腔愁绪化作笔下经文。宣纸上的字迹蜿蜒如心绪,墨迹未干,殿外忽而传来纷沓脚步声,似打破这一室寂静。

随着珠帘轻响,萧翌携着众人踏入殿内,华贵衣袍掠过门槛,周身似裹挟着夏季清凉的微风。他身后小黄门小心翼翼捧着银盘,红绸轻覆其上,隐隐透出流光,不知藏着何种珍宝。

望着那张熟悉又令人生气的笑容,张亦琦心中燃起无名怒火。她怎会不知,今日在宫中沦为众人讨论的对象,皆因眼前这人而起。指尖攥紧毛笔,她强压下心中波澜,继续低头书写,故意将他视作无形,仿佛周遭喧嚣与她毫无干系。

萧翌见她这般模样,唇角勾起一抹玩味笑意。他向来了解张亦琦的脾气,此刻这般无视,反倒更添几分趣味。“怎么了这是?”他语气温柔,带着几分调侃,似在逗弄一只炸毛的小猫。

回应他的,唯有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张亦琦咬着唇,将所有委屈与不满藏于沉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