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这是吐蕃人最擅长利用的恶劣天气裹挟着冰粒的雨幕中,玉门关城墙上的烽火都仿佛凝成了暗红的血痂。萧翌身披战甲,亲自奔赴战场迎战。第一个被抬进医所的斥候,左胸插着半截箭杆,每一次艰难的喘息,都带出粉红色的血沫。此后,伤兵不断被送回来,不知主战场究竟在何处,但看样子离得并不远。战事一起,伤兵便如潮水般涌来,一个接一个。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这些重伤的士兵,哪怕千日都未必能养好伤,受伤却只是一瞬间的事。包括高先生和张亦琦在内的所有军医,都在医所里忙得焦头烂额,甚至医所的铺位都不够用了,一部分伤势较轻的士兵只能被安置在营帐外。没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支持,张亦琦即便空有一肚子理论知识,面对大多数伤兵也只能束手无策。许多伤兵死于创伤性休克,死亡的阴影如同瘟疫一般,在医帐中迅速蔓延。当那个满口涌血的士兵被抬进来时,张亦琦正用丝线扎紧截肢者的股动脉。那少年喉咙里翻滚着血泡,却仍固执地伸手摸向怀中,掏出染血的平安符,上面坠着褪色的流苏。同袍不忍心将他抛弃在战场孤独等死。张亦琦上前查看时,心里清楚他已回天乏术。“我家娘子……”少年忽然绽开一抹浅笑,那笑容里满是温柔,仿佛看到了城头飞舞的纸鸢,“生了……”那一刻,张亦琦只觉全身上下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紧紧困住。这个刚刚逝去的生命,他是家中的儿子,是孩子的父亲,也是妻子的丈夫。“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不再只是语文课本里毫无温度的几个字,而是一条条曾经鲜活,却消逝在她身边的生命。

数日之后,伤兵的数量逐渐减少。不知是一线战场距离军营变远,导致伤兵难以运送回来,还是战事已然停歇,再没有新的伤兵。好在天公作美,连续数日的阴雨过后,终于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张亦琦虽不清楚战事的具体情况,但军营里都在传言,广陵王萧翌一路乘胜追击,将吐蕃大军一举歼灭。第一批回到军营的将领中就有沈冰洁,那日她也是反攻吐蕃的将军之一。她的肩膀被箭矢射中,为了不影响继续作战,当时她便自己拔出了箭,撕下自己衣服的一角,简单包扎了一下。这次回到军营,自然是由张亦琦为她治疗伤口。

张亦琦走进她的营帐时,沈冰洁刚擦拭完身体。张亦琦检查她的伤口,只见她左肩处的伤口,因当时包扎时或许为了止血而压迫过紧,导致血运不畅,已经开始腐烂。

“沈将军,”张亦琦神色凝重地说道,“我得把你这块腐肉割下来,伤处才能愈合。”

沈冰洁面色苍白,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张亦琦取出工具,又叮嘱道:“会有些疼,你要忍耐一下。”

沈冰洁眼皮都没抬一下,语气平淡地说:“我知道了,你尽管动手便是。”

有了她这句话,张亦琦不再犹豫,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地将那块腐肉割了下来。随后又仔细地将伤口包扎好,此时沈冰洁的脸色愈发惨白,额头上布满了汗珠。

张亦琦叹了口气,劝道:“沈将军,你要是疼的话,就哼哼两声,这样会舒服点。”

“有劳。”沈冰洁依旧一脸冷漠。

张亦琦在心里默默吐槽,真是头倔强的犟驴 。

接下来的几日,大军陆续回营,医所的伤兵数量再度暴增。回营的士兵们兴奋地讲述着此次战役的辉煌战果:广陵王大获全胜,一路势如破竹,将吐蕃人撵回老家,还顺势拿下边境好几座城池。尽管归程路途遥远,士兵们伤痕累累,但他们仍坚守着不抛弃任何一个战友的信念,尽可能将受伤的同伴带回来。然而,有的士兵没能撑到最后,在途中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有的幸运些,回到营地后住进医所,得以接受救治。目睹此番情景,张亦琦愈发理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般生死与共的感情,为何如此真挚深沉。

半月之后,广陵王率领着打到最远处的大军也回到了营地。可奇怪的是,整个大军都笼罩着一种诡异而凝重的氛围,仿佛发生了极为重大的事情。张亦琦满心好奇,忍不住向在军中待了很久的王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