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听起来像是什么了不得的里程碑,毕竟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
而安漾六岁后的人生,早悄然间和另外两个人交织在了一起。那些在山野狂奔的欢乐、麦芽糖和头发黏在一起的窘迫、因鞋跟断裂不得不穿大好几码球鞋的烦闷,抑或灰暗到自怨自艾的时光,总牵扯着三个人的身影。
他们在年幼无知时擅闯进安漾的生活,凭借岁月优势灌溉出旁人难以比拟的默契,同时也纵容了她的社交惰性。
人啊,一旦习惯了视线交汇的秒懂,便不再肯费心力搭建从零开始的友谊。
安漾曾一度嫌世界太过吵闹:甩不掉的跟屁虫,连天黑上厕所都有人自告奋勇候在门口放哨。等长大后,她才恍然大悟:人和人之间的陪伴都是阶段性的,所有看似坚固的关系都暗含一个脆弱点,经不起触碰,还会在瞬间分崩离析。
琢磨透这些后,安漾愈发独来独往,更加信奉起那套人生哲学:“不关心”和“没必要”。
她冷静旁观他人的喜怒哀乐,紧紧包裹住内心最冷淡的部分,配合表演该有的共情。她懒得表达,只偶尔在听见别人说“很了解她”时,暗自质疑:真的么?每个人呈现的不过是想让人看到的模样,因为最真实的部分往往只配匿在见不得光的角落,自行凋谢或生长。
外婆见她愣出了神,叩叩人脑门:“任何事都能勉强,但结婚不可以。”
“没勉强。”
安漾撇过脸,望着巷道里的人来人往,念叨的都是些世俗条件。方序南人很靠谱,两家人知根知底、门当户对。总而言之,是婚配的绝佳选择。她自然清楚这套说辞不够有说服力,赶忙补充:“他很尊重我,我跟他在一起很舒服。我们很少吵架...”
外婆抓到字眼:“哪种舒服?是可以安心做自己的舒服?还是相处久了,习惯成自然,偷懒似的舒服?”
安漾被问住。哪种呢?
大概是不需要担心彼此忠诚度和道德标准的舒服,亦是心脏不会被随意扯拽到不上不下的舒服,更是不用辗转反侧去考究对方说的究竟是真心话还是玩笑的舒服。
她需要这种感觉。踏实、安定。
安漾歪侧脑袋,明知故问:“有区别吗?”
外婆点到为止,慢吞吞支撑膝盖起身:“再好好想想。序南那孩子很好,可嫁人的理由不能只图舒服。懂伐?”
安漾若有所思,叫住外婆:“我妈的婚姻在你眼里算好吗?”
老人家使了个眼色,努努嘴:“你问她。”
安漾赶忙收声,扭过头,尴尬地朝当事人笑笑。
“问什么?几点起的?”姜女士掸了掸裤腿上的尘土,带出一股清幽好闻的檀香味,“序南刚给我打电话说中午到。”
“他怎么没给我打。”
“人家担心吵到你睡觉,说你也没回信息。”
“哦。你这次来这住多久?又丢我爸一个人在家?”
姜女士纳闷不解:“他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我过几天就回去。”
“哦。”
母女俩简单打了个照面,三句话后同时陷入了沉默。
姜女士无论对谁都保持一定距离感,奉承沉默是金,更不愿对成年女儿的生活指指点点。儿孙自有儿孙福,多说无益,不如沉心于退休时光。
安漾则对母亲情感复杂,加上近些年相处时间骤减,越来越不知该如何找安全话题。
“刚想问什么?”姜女士突然旧事重提。
老人家笑呵呵搭腔:“傻孩子问你的婚姻算不算好。”
姜女士颇感意外地挑起眉,“好的标准是什么?”
安漾在烈日下和母亲对视,“你的标准是什么?”
“互相尊重和理解。”姜女士一锤定音:“我和你爸当然算好。”她捕捉到女儿眸光闪着的困惑,无意深谈,“没事少琢磨这些。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靠想出来的。”
安漾得到了答案,心中疑虑不减。真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