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等他们急匆匆地回头,欲要将金饼归还,却早已在攒动人头中失去了对方的行踪。
进城的队伍虽长,却很是有序,不久便轮到了虞临。
来自陈登的推荐信当然是不能用的,他先是递上了出自荆州友人们之手的名刺和进城所需的十钱,又自然地摘下幕离,还模仿着前面那些商队主人的动作、从囊中取出给守卫的贿赂金。
此时的他刚给出身上的最后一块金饼,余钱其实已经不多,却也没有破坏当地人规矩的念头。
令他意外的是,守卫在看过名刺后,审视的目光只在他身上定格了片刻,就很快地移开。
旋即痛快放行,根本不等他递上贿费。
孔明他们准备的名刺,竟然这么好用吗?
虞临任由思绪发散着,漫不经心地收起了省下的这十几枚五铢钱,重新戴上幕离,沿着弛道左侧走去。
第15章 第 15 章
陪主公坐于酒馆二楼,透过窗户恰好目睹了那守卫难得一见的欠身行礼姿态,一雄壮军汉不禁挑起一侧浓眉,嗤笑了一声:“何前倨而后恭也?”
因兵败众散,他随主公无奈至邺,一晃已有数月。
在这段时间里,他可没少见那出身审氏旁系的城门守卫趾高气昂、对入城者威柄自专的面孔。
现见其蓦地对那孤身入城者换了副嘴脸,虽未及看见对方面孔,也不难从那陡然变化的态度上猜出对方多为公卿子弟的身份。
“贤弟何为怒耶?”
对面席上所端坐之人稍年长一些,身量高大,面上却如少年般无须。
他面色心不在焉,不知正思忖什么,突然听见同伴出言相讥,便温和地问了这么一句。
对方摇了摇头。
就是这一分神的功夫,那道让他有些好奇的身影便如鱼入水般融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时间竟找不到了。
“飞未曾怒。”没能看清对方容貌,他略感遗憾地将视线从窗外收了回来,嘀咕道:“不过是些不相关的人。”
他本就对那人并无恶意,不过是瞧不上守卫的前后判若两人的做派罢了。
他尊重出身阀阅、清节隽彦之芝兰,也厌那借士族之势、自命不凡的凡夫走卒。
虞临完美地融入人群后,顺着时疏时稠的人流行走于城中大小街道上,不到两个时辰,就将这座不大不小的城池内部也大致逛完了。
在逛过现已经沦为荒凉焦土、但依旧能看见一些昔日辉煌轮廓的长安雒阳后,邺城的规模和人口数量自显得十分可怜或许是连年战乱的影响,也或许是青壮已被强征入伍、抽调一空至前线,城中此时的人口并不算多,本地人更以老弱妇孺为主。
虞临正思索着,就被人流裹携,顺道看了几场热闹。
所谓热闹,其实就是冀州之主袁绍身边的那几大谋士家族间的明争暗斗:不光是主家之间唇枪舌剑、争权夺势,其门客亦是明枪暗箭,斗争不休。
虞临对袁绍身边数大谋士只有表层了解,心不在焉地看了会,渐渐分辨出两群正在武斗的人明显有一方势力更强。
人数不仅稍多上几人,行詈时也明显更有依仗。
更重要的是,尽管他听得有些似懂非懂,但占上风那方的口音,听起来是属魏郡本地的。
两边用一堆虞临眼里如同开玩笑般的花拳绣腿比划了一通,几人受伤,守卫也终于从东边姗姗来迟。
却既没有为被抢了货物的倒霉商人苦主主持公道,也没有和稀泥地各打五十大板。
而是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其中一方的立场上,将神色愤愤不平的败者一顿训斥,然后强行驱散人群。
围观的人津津有味地欣赏完,哪怕无需驱赶,也渐渐自主散了。
虞临分神听了会周边人七嘴八舌的议论,搞清楚了两伙人是谁。
是各属袁绍麾下两大谋士,许攸与审配的族人。
自始至终都占上风的那方,赫然是势力于魏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