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 / 2)

陈登饶有兴致地问:“仅以我所闻,凭他们资质,确不堪为子至之主。子至既已亲见,其人究竟如何?”

虞临回答得言简意赅:“刘、张二人并无雄志远图,只意在偏安一隅,待到天下一统,一并卖予帝王家。”

他没有对关西诸将做出的评价,是认为他们根本不值得提连团结彼此力量和经营好根据地都无法做到,要么一昧劫掠,要么是投靠押注也不彻底,完全不具备逐鹿中原的条件。

并且以他们的混乱不堪和野蛮做派来看,恐怕还将成为在中原局势稍微稳定后被首要针对、强硬进行排除的危险因素。

虞临又道:“孙讨逆除外。”

陈登轻笑了声,并未因正与自己严军对峙的敌军首领的名字被提及而出现情绪波动。

当然,他也全然不知虞临轻描淡写的‘见过’近在三天前。

虞临评价道:“孙讨逆有武勇,然不似有远谋,且好轻出涉险。”

即使没有爱只身犯险的毛病,孙策身上也有个难以描补的重大缺陷他对抵抗自己的世家大族几乎从不怀柔拉拢,而大多采用不配合就赶尽杀绝的暴戾手段。

当冠盖之族清楚自己面临的恐怕只有灭顶之灾后,必须不计代价地顽抗到底。

在豪族横行,世家势大,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官宦阶层长期遭其垄断的情况下,这么急切地举起屠刀,绝不是明智之举。

听到这里,陈登不禁有些诧异。

接触到虞临投来的疑惑目光后,他解释道:“今闻子至所言,竟与奉孝昔日所评一般无二,果真英雄所见略同。”

只不过,郭嘉评价孙策时不仅提到了‘轻而无备’,更是轻蔑地预言其‘必死于匹夫之手’。

陈登不得而知的是,虞临之所以没说得这么具体,是因为他已经亲眼见过那样的情景。

捕捉到陌生的人名,虞临顺口一问:“奉孝?”

那又是谁?

“奉孝为司空府上军祭酒,有奇谋远量,深受主公器重。”陈登莞尔道:“待子至北上,或许便能见到他了。”

说到这里,他忽然想到什么,于是说:“不过在此之前,我更建议子至先同令君见上一面。”

第二次听人提到“令君”,虞临脑海里率先浮现的就是那缕萦绕不去的香气,然后被勾起了一点点好奇心。

他随口问道:“府君口中所言‘令君’,可是姓荀?”

“正是。”

陈登语气笃定,隐带钦佩:“令君举贤识才之能,可谓当世无二。受令君所荐者,或正身洁己、忠正无邪,或权略多奇、英才俊逸,从未闻庸碌素餐者。”

噢。

如果是真的话,那个闻起来香香的人倒是挺厉害的。

虞临懒洋洋地想着。

第12章 第 12 章

说到这里,陈登忽心生一念。

虽是临时起意,历来雷厉风行的他当下就命人取来笔墨,潇洒挥毫,当场写就了一封推荐信,交到虞临手里。

“某虽不才,同令君亦曾有数面之缘,应有些薄面。”他口吻轻松道:“此信寻常,或可助子至省去一些琐务。”

似是知道虞临想要拒绝,他又补充了句:“还望子至收下。”

曹营众皆知司空素对荀令君极为敬重,在同劲敌袁冀州官渡对阵的关键时刻,连天子所在的许都交予对方坐镇,军机要事也不忘去信对方,征询意见。

荀彧亦不负所托,居中持重,当其劳剧,夙夜不懈。

若有难得闲暇,则替主寻觅贤才,无私予以举荐。

可想而知,诸多士子徘徊于许都,无不渴盼见上这位可辨识千里马的伯乐一面,好在风头正盛的曹营谋得一官半职。

荀邸门前长期车马盈门,倘若只似寻常士人般向仆役递上木谒,恐怕要候上许久。

现有下邳陈氏、一郡太守的亲笔信在手,待遇便截然不同了。

虞临考虑片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