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宁韶所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对上位者的一种建议,是上位者治理百姓的一种手段。”

听他提起自己最担心的事,宁旭悬在半空中的心“咻”一下又堵到了嗓子眼。

宁府的女眷虽然不通经义,但也听明白了,看清了刚才的形势,明白自家这会儿处境不大好。个个如坐针毡。

仆从们更是紧张地收缩,护住主家,聚于一处,生怕动乱之时出意外。

顾云淮不疾不徐道:“宁韶这一点说得没错,孔夫子周游列国,确实是想要推行自己的学说。

论语中的一些话语,也确实是在写在孔夫子看来,上位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德行,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治理措施。”

垂头丧气的宁韶猛然抬起头,没想到作为对手的顾云淮竟然会肯定他,赞同他的话!

宁旭也没想到,顾云淮竟然会肯定韶儿,而不是直接否决!

这等心性,确实非凡。

宁旭神色复杂。

顾云淮无暇关注他们,只说道:“因为没有注释,所以众人理解各不相同。

有很多人认可,‘民可使之由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的说法。

也就是驱使民众是理所当然,而不需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是一种相对方便的治理方法。

因为百姓愚昧无知,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不会提出任何的意见,只会执行,自然不会对政令的实施形成干扰。”

宁旭、县令、县丞、县尉等人都默默地注视着顾云淮。

这种解释确实更广泛,得到了许多读书人为官者的认同。

“很多人认同的,未必是对的!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这句话为何理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更好。”

顾云淮竖起一根手指,“第一,从孔夫子的思想主张来看。”

“无论是‘使民如承大祭’、‘使民以时’、‘养民也惠’、‘使民以义’;还是‘举善而教不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都表现了孔夫子爱重百姓、教化百姓的主张。”

“除此之外,还有一则对话可表其思想。”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意思就是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赶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多了,该怎么治理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要是民众已经富起来了,又该怎么治理呢?”孔子说:‘教他们,施以教化。’

从对话里可知,孔子一直主张教化民众,而非不可使知之。这是第一点。”

“第二,从上位者的角度来看”顾云淮顿了顿,没说愚民之术是平庸之人的选择,而是说:

“从上位者的角度来看,教化民众,民众知礼向善,有利于地方安稳。民众知廉耻,知礼仪,知好恶,人心向善,则相处之间更为和美,为人仁善而少有作奸犯科之辈。”

“除此之外,开民智,也有利于发展。

比如,我们村里,大家识了字,会自己读书,看《齐民要术》学嫁接、学养殖、学沤肥种地之技巧;还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发挥才智,造出更好用的农具,无不利于农业之发展!”

河湾村的百姓们再赞同不过!

要不是读书识字,他们哪能学到知识?哪能明白许多事情中蕴含的道理?哪能搞什么发明?

正是因为读书识字,他们的脑袋才变得越来越灵光!才能在种地之余,做越来越多的事,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顾云淮继续说道:“农具的改进,可使百姓更为轻松,同样耕作一亩地所使的人手会减少。省出来的人手,可以去做其他事情。

若是做其他的营生,不仅可以民富,还可以让国库有更多的税收。

若是去读书,不仅可以明理,君王也有更多的英才可以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