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族里的娃能活着,亲戚的几句谩骂又算得了什么呢?”
梨花垂眸瞥老村长,后者泪落无声,但肩膀抖得厉害。
她再次拿开手,让族里人看清老村长潸然泪下的模样。
屋里再次陷入沉寂,梨花口干,拿着竹筒去灶间舀水。
孩子们吃了花生已经不哭了,围着灶台问刘二媳妇何时开饭。
刘二媳妇很高兴被人围着,嘴角的褶子都快赶上湖面涟漪了,见梨花进门,笑盈盈的舀了一瓢水给她灌竹筒,“三娘子,咱们还要逃吗?”
“对啊。”
“我娘她们呢?”
“不管了。”
梨花回堂屋时,大家伙已经有了决断,一个劲的骂赵铁牛蠢笨,连老村长的意思都领会不了,赶梨花差远了。
“三娘,快看你村长爷怎么说?”老秦氏和老吴氏齐齐开口。
梨花咕咕咕喝了半竹筒水,待喉咙好受点才道,“咱们要往北去,婆家在北边的姑娘暂时不接,先接婆家在南的姑娘…”
她点名,“大堂伯…”
族里十来个汉子立了起来,梨花怔了怔。
这些年,赵家一直效仿其他大族之家行事,唯独排行这块仍各家排各家的,喊排行时很容易叫错人。
021 买牛炒米
但不是纠结那些的时候。
梨花看着赵大壮,脸色微肃,“大堂伯,你清楚族里嫁女的情况,日落后,你带族里的其他大堂伯去各镇接人...”
赵大壮应下。
离县城最远的是盐泉镇,盐泉镇富庶,几个村各自婚嫁,族里并未嫁去那边的,也就说他们脚程快点,两天就能回来。
老秦氏又有疑惑,“她婆家人不放人怎么办?”
“那就说接姑娘孩子回娘家住!”
粮食紧缺,做婆婆的巴不得儿媳回娘家打秋风,又怎么会不放人呢?
她一说,老秦氏松了口气,就四娘那婆婆的抠门性格,恨不得四娘待在娘家不回去,绝不会阻拦的。
“要是她们不肯走怎么办?”一双枯槁的手颤巍巍伸过头顶,“要知道娘家有粮,死活要带上婆家人怎么办?”
山英婆满面愁容,“你大堂姑认死理,不会丢下她公婆不管的。”
这话引得好几个人点头。
梨花态度强硬,“那肯定不行,族里嫁了人的姑娘哪个没有婆家人,都把婆家人接来,咱自己要不要活了?族里娃要不要活了?”
她又恢复老村长训斥人时的语气,“你们心软我不拦着,只要被我发现谁偷粮救济亲戚,我打死她!”
她阴翳的扫过众人,嘴角的笑不见了,脸上满是凶光。
明知她只是传达老村长的意思,但她龇牙咧嘴的表情太惊悚,无端让人汗毛倒竖。
便是老太太都脊背发冷,盯着老村长瞧了又瞧。
见他眼底血丝密布,阴狠比梨花更甚,忙抱过梨花坐自己腿上,与族里堂亲道,“梨花阿翁在时,经常跟我讲他小时候逃荒的事,为了让孩子们活着,大人吃土喝水也不碰挖来的树根,为此好多人饿死在路上...”
族里活着的赵家老人都知晓这事。
他们能成家立业,靠的是更多人的牺牲。
老村长的二堂兄拍板,“照老四说的来,姑娘想回来的就回来,不想回来就算了...”
事情敲定,赵大壮开始确认情况,以免有所疏漏,其他被梨花称‘大堂伯’的汉子无所事事,“四叔,我们该做什么?”
赵家十六户,其中九户是男女分开排行的,剩下七户有两户的老大是男孩,因此共十一人。
梨花说,“你们去隔壁卧房休息,养足精神再说。”
十一人退出屋,梨花让走廊上歇息的人进来。
老大有了活儿,其他人也不能闲着。
逃荒不止十天半月,除了粮,水必不可少,来城里时,大家伙挑着水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