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稻草,母亲无论如何不会放手。
陆娆不想坐以待毙,找人加紧调查“金街时报”,很快收到反馈,说只是家空壳公司,注册地址无人办公,法代电话依旧关机,但能查到微信,根据微信号命名规则判断,应该就是法代本人,头像全网搜索,还能定位到其他社交媒体账号。
调查员询问陆娆意见,要不要进一步联系。
“要联系,但不要暴露身份,就说想跟他们合作。”她顿了顿,低声交代,“我需要他们手上关于锦意的所有负面材料,可以让他们开个价格,但要讲清立场,不是封口费。”
*
苏和才刚回到牧区,就收到陆娆消息:不要看新闻,什么都不要信,我会一样一样解决。
他没有追热点的习惯,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被她一说反而好奇,想搜一搜看,最后还是忍住了。
她说两个人都需要时间,那就给彼此时间。他也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能让她为难。
苏和于是赶紧去了工厂,协调工人按照新配方生产样品。
因为比照传统工艺改动不大,就是增加甜味成分、调整外形规格、延长晾晒时间,样品很快做好,由他亲自送到“壹号滋味”的总部基地去。
新品配方很快敲定,接下来就是量产。
按照传统工艺,内蒙奶食均为手工塑形、自然晾干,生产效率不高,想要满足供货要求,工人就要加班加点。虽然是按工时算钱,但做久了谁也吃不消,很快就有工人开始请假。
苏和于是决定,再添购两台设备,节省一些人力。因为有了“壹号滋味”的在先订单和预付款,设备采购也比从前容易,可以走融资租赁,不需要太多现钱。
工厂很快运转起来。
“壹号滋味”有专业团队做市场、推销售,又拿了融资、舍得花钱,新品迅速推广出去,销量可观,有时还要临时加补订单。
苏和家每天一千斤原奶,最初还能自留一些煮奶茶、做奶食,最后也不够用了,害得乌力吉都要抱怨,家里怎么好些天没煮茶喝了。塔娜也没办法,说奶子都拉到工厂去了。
能拿订单是好事,但苏和也有担心,怕是哪头奶牛万一病了,工厂就要断货。他赶紧和大哥商量,看能不能从别家也收点奶。
乌力吉:“你要多少?”
苏和盘了一下未来几月的订单量,报了个数。
当地养牛牧户不少,养奶牛的却不多。乌力吉联系、走访,两天之后觉得这样不行,沟通成本太高,效率也低。
他问苏和能不能保证这个需求量。如果可以,索性就成立一家合作社,让愿意参与的牧户入股,有奶牛的出牛,有钱的出钱,集资买牛、统一饲养,收益再给大家分红。
“合作协议签了一年,以后的事说不好。”苏和还是比较谨慎,“有别的法子没?”
乌力吉倒是通透:“少接单,少挣钱,这最稳妥。你要是想多挣点钱,那就得敢担风险。一年怕啥?一年之后没活路了?大不了咱再把牛卖了,把钱还给大伙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