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更多的大唐百姓来说,清明固然是祭扫先人的日子,但其实也是踏青游春的日子。

这两者似乎有些矛盾,会让祭祀显得不庄重,也会让游宴显得有些没心没肺,所以官府一度明令禁止百姓在这个祭祀的日子游宴,不过民间风气依旧没有变化。

雁来一听,既然屡禁不止,那就不要禁止了。

其实她并不觉得,在祭祀的这一天出去玩,就是对先人的冒犯。相比起苦大仇深、庄严肃穆,大唐的这种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都能保持乐观的松弛感,雁来还挺喜欢的。

只要不是在先人的坟头蹦迪,都可以理解。

解禁之后,大唐百姓对清明祭扫,反而更加重视了。

本来清明就有三天假期,连上前面的寒食节,就是五天了。所以大部分人只要离家不是特别远,都会选择回去一趟。

前往松州城附近务工的吐蕃牧民们,受到大唐风俗的影响,在得到假期之后,便也相约着回家去探亲扫墓。

自从开始劳务输出之后,这片高原上的吐蕃人的日子,是肉眼可见地变好了。

出门在外的吐蕃人每一次回来,都会带回银钱和各种物资,家人都能吃饱穿暖,用上各种方便的工业品。

部分人家甚至已不再住在毡帐之中,而是修建起了高大宽敞的屋子。毕竟家里的壮劳力出门去了,留下来的老弱妇孺没法独自承担放牧的工作,家里的牲畜数量逐年递减,没必要继续住在牧区里。

不过今年,情况有些不同。

官府为了大力发展本地经济,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要帮扶牧民们重新经营起本地的畜牧业来。

所以,这些年轻人一回家,迎接的就是亲人殷殷期待的目光。

出门挣钱固然很好,可是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却也没有那么容易改变。

以前是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不得不让年轻人出门找活路。现在官府不再压榨牧民,靠放牧也能养活一家人,当然是一家人能够团聚在一起更好。

有人不太舍得放弃能够每年都有一大笔收入的工作,还是决定继续出门务工。

放牧其实也是一项很辛苦、很寂寞的工作。相较于回来团聚,他们更愿意多赚点钱,再将家人也接出去。

但也有人决定留下来,继续过自己更熟悉的生活。

达瓦就是其中之一。

她当初跟着人跑到大唐去做事的时候,其实才十二岁,是瞒着阿妈去的,因为怕人家不要,还故意假装成是男孩子。女孩发育比男孩早,她谎称自己是十四岁,竟也没有被拆穿,成功混进了务工的队伍。

一开始她的工作是在山里种树,后来女孩的身份终究暴露了,年龄也没瞒住,她本以为会被赶走,没想到天兵反而给她介绍了更轻松的工作,采茶。

她力气不如成年人,但是足够灵巧,所以干得又快又好,挣到的钱居然比很多成年人更多。

带着钱回家的第一年,她被阿妈狠狠捶了一顿。

那天半夜里,阿妈以为她睡着了,躲在被子里哭了一场,其实她都听到了。

但等过完年,她说要回去时,阿妈也没有阻拦。

阿爷和他的兄弟都被强征去从军了,家里只有阿妈一个成年人,却要养活三个孩子。她留在家里,能为阿妈分担的也有限,可是她带回家的钱,却能顶得上两三个成年的壮劳力。

如今几年过去,家里的日子已经大变样,弟弟妹妹都进了学堂,阿妈也靠着她定期带回去的货物,开了一家杂货店。

但是达瓦自己,却很怀念小时候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的场景。跑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头顶上的蓝天白云,马儿在身边悠闲地吃草。

她能认出草原上的每一种植物,找到藏在草丛中的那些宝贝可以吃的各种花草、野菜、根茎。

有时候还能从草洞里掏出小动物和他们储存的食物。

所以她一直计划着,等自己攒够了钱,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