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太过分了!
就算天兵打赢了仗,也不能这么将他们的脸面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吧?
这还是和谈的态度吗?
更重要的是,听这话里的意思,天兵似乎不想让成德再拥有自己的军队。
那他们以后岂不是只能任人宰割了?
一片喧哗声中,吕粮吏只能死死低着头,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避免被愤怒的人群注意到,而后迁怒于他。
??[172]第172章 心有余悸:“天兵不将我等放在眼里,朝廷难道也能吗?”
众人吵嚷半晌,都只是在抱怨,并未讨论出任何应对之策,最后还是只能将视线转向王廷凑,让他来出这个头。
王廷凑也并未推辞,他抬手止住了众人的话,对吕粮吏道,“天兵究竟是怎么说的,这是最后通牒,还是能再商量?”
众人也循着他的视线望去。
吕粮吏心中叫苦不迭,但也知道既然做了这个中间人,事情一日不完,他就一日不得消停。
好消息是,现在成德这边应该是不会随意杀他了,至于天兵……
虽然在吕粮吏眼里,他们比王廷凑可怕一百倍,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并不滥杀,甚至很讲道理。在战场之外的地方,天兵的行事都是依着法度来的,在百姓中间名声很好。
吕粮吏已经打定主意,等办成这件事,他就辞了差事,去村里买上几十亩良田养老赋税若真能降到那般低,这田就大可种得了,有天兵在,也不用担心官府不守信诺。
既然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心里自然是偏着天兵了,这时便道,“这倒不曾说过,但依小人看,天兵性情直爽,不喜弯弯绕绕,尤其见不得人拖拖拉拉,这……能不能商量,小人也说不好。”
这一点,王廷凑也看出来了。
这才多久啊,他们就折腾出了这么多事,着实是雷厉风行。
但总要试着挣扎一下的。
他转回头,对坐在中间的少年道,“留后,依我看,还是再与天兵谈一谈,最好是能稍微放宽一些。不过,他们不耐烦这般拉扯,咱们得先想好了底线是什么,面对各种情况要如何应对,再去商谈。”
王知感有些无措地回头去看站在身侧的另一人,见他点头,才回过身来,对王廷凑道,“全凭叔祖做主。”
王廷凑扫了那人一眼。
那是王知感的舅舅,想来是他的母亲不方便露面,就将孩子交托给了自己的兄弟。
他们并不信任他,这也不奇怪,毕竟王承宗是死在他手中,这一点瞒不了人。好在王廷凑也不在意这些,当务之急,还是要先将局势稳定下来,而天兵的态度尤为重要。
在这种时候,他们也只能依靠王廷凑,暂时不会做什么。
得了这句话,王廷凑便开始主持商议,最后定下了几条主要的内容。
第一,军队肯定是要保留的,不过数量可以大为削减。
本来河北屯驻重兵,就是为了防御北边的奚人、契丹人、乌桓人、鲜卑人,但安禄山起兵时,叛军之中也有为数不少的胡人。安史之乱平定后,胡人降将被就地安置在了河北三镇,与胡人虽仍是时战时和,但总体来说还算平静,反倒是跟朝廷和其他藩镇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尤其是成德,经过多次变动之后,现在的辖区已经不与胡人接壤了,自然也就少了押蕃的职使,真正需要防备的是同僚和朝廷。
有天兵在,相信没有哪个不长眼的藩镇会来招惹,所以实际上,成德的敌人已经不存在了。
或者说,成德唯一的敌人就是天兵。但反正都打不过,有多少军队也是枉然,那么大幅削减军队数量以降低支出,确实是有必要且可行的。
至于具体要保留多少,王廷凑没有多言。既然奉王知感为主,那么即便他只是个孩子,这种事也不当由他来开口。再者,限制军队数量的主要还是钱粮,这个要看谈判的结果,不必急着定下。
但最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