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刘士衡就不耐烦起来,道:“我只有这个本事,你再嫌东嫌西,就找别人去罢。”
田悦江对苏静姗的心思,也就只有刘士衡晓得,他哪里还敢去找别人,因此思虑再三,决定采纳刘士衡“装病”的建议,从今天起开始“病”起来。
刘士衡好人做到底,答应田悦江,等他一回苏州,就把他重病的消息告诉席夫人和自家母亲,怂恿他们和田家退亲。言罢,便回宅子吩咐下人打点行装,准备第二日一早便启程。
第二日,田悦江拖着“病体”来看他,千叮万嘱,刘士衡一一都应了,末了仰天长叹:“难不成我是上辈子欠了你的钱没还,所以这辈子来还账了?那可是我亲妹子,我竟帮着你拆散这桩亲事。”
田悦江多少有些讪讪的,只得道:“强扭的瓜不甜,若我和你妹成亲,心里却惦记着别人,也总是不美。”
他这样的呆子,竟能讲出这样的话来,刘士衡深感欣慰,觉得这也算得上是近朱者赤了,于是不再叹气,拍拍他的肩,登船去了。
田悦江看着船远去,也便扶了小厮的肩回家,继续装病去了。
刘士衡走后的第二天,有他留在东亭宅中的下人来知会苏静姗,让她把绣娘裁缝都先准备好,等刘士衡哄得席夫人开心穿了那荷叶边的衣裳,她这边就开工批量生产。
这是正事,苏静姗不敢耽误,便把店中生意暂托乔姨娘照管,自己忙活绣娘和裁缝的事情去了。
乔姨娘很乐意帮苏静姗的忙,一来可以借此讨得计氏的欢心,好为她两名亲女多争嫁妆;二来苏静姗请她帮忙看店,是给了工钱的,这正合了她想挣些私房给亲女添妆的心愿,从这一点上来说,她还是打心底感激苏静姗的。
苏静姗忙,计氏也忙,因为王秀才已帮她把徐秀才的人品打听清楚了,说是他为人品性端正,学问又好,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计氏听后大喜,觉着自己寻着一位佳婿,没多等就遣了媒婆到徐屠夫家去探口风,但结果却让她又是失望又是气愤,盖因那徐屠夫说苏静姗太过优秀,他家儿子匹配不上,还是请她另觅良缘罢。
计氏不是那没经过事的大姑娘,哪里不晓得这“匹配不上”就是看不上苏静姗的委婉说法,气得她躲在屋里发了好一通脾气。她想来想去,觉得自家闺女这也好,那也好,徐家不可能看不上她,苏静姗唯一值得让人诟病的,就只有她的出身,只是个商户家的女儿,可这也怨不得她。她想着,既然徐秀才她们高攀不上,那就另寻户别的人家好了,反正她们也不是非读书人家不嫁,嫁个同样是商户的人家也不错,于是计氏在消沉了两天之后,又开始跑东跑西地为苏静姗探佳婿去了。
有了上回的经验,这回她效率奇高,几乎每日都会请媒婆去她看中的人家探口风,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些人家都和徐屠夫家一样,无一例外地表示他们家的儿子配不上苏静姗。难道真的是因为苏静姗太过优秀,所以让人“望而却步”?计氏懊恼之余,不免又有些疑惑。
但苏静初在私下里却同苏静瑶嘀咕,说苏静姗的亲事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都是因为她太过泼辣,试问一个和兄长动过刀子,又怂恿娘亲把亲爹告上过公堂的女孩儿家,谁人敢娶回去做媳妇?
这世上的事,向来都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转眼功夫,关于苏家三姑娘因为太过于泼辣而嫁不出的流言,就传得满天飞[ 宝 书 网 ]了。计氏也听到了些流言蜚语,气愤非常,却又无可奈何,欲同那些长舌妇理论,却又怕被人讹传为是因为她泼辣,才教得苏静姗泼辣。亲事处处碰壁,又凭空得来一口闷气憋在心里,计氏好不难过,却又不想在苏静姗面前露出一点风声。好在这些日子苏州有消息传来,称席夫人很是喜爱那件荷叶边的春衫,所以苏静姗忙得脚不沾地,根本无心理会自己的亲事。
不过计氏成日里的满脸愁容,苏静姗还是看在了眼里,其实有关她亲事艰难的事,她也曾听过一些风言风语,只不过没空去理会而已,此时见到计氏这般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