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仕,就被点为钦差,派去江南赈灾,一番折腾下来,心怀感激,回京后,特来天香楼吃饭。
临走时,见门前挂满灯谜,年少的状元郎兴致一起,玩了一把,竟未猜出。
神童马失前蹄,勾动了整个汴京城的好奇心,大批儒生士子纷纷前来争相猜谜,天香楼一时间门庭若市。
后来,晟云洲还为楼里亲自提匾,奠定了天香楼在汴京的地位。
可三年前,晟云洲意外身殒,大奸大恶罪名一扣,天香楼遭受殃及,生意一落千丈。
亲朋好友纷纷劝他摘匾,与晟云洲撇清关系,他好声好气附和,却从不付诸行动。
天香楼的生意越来越差,入不敷出,只能停业。
最后营业那日,忽来了一位戴帏帽的少女,不知为何,开出天价,向周掌柜买匾。
那价格,够他再开十个天香楼了,周掌柜这个傻子,愣是不愿。
两人磨了一柱香的嘴皮子,那少女见他怎么也不松口,笑了两声,提裙离去。
后来,不知走什么运,天香楼的陈酿受了贵人推荐,引入皇宫,太后娘娘赞不绝口,圣言在达官贵族里一下传了开来,天香楼再度名声大震,这才艰难渡过危机。
旁人闻声唏嘘:“周掌柜真是重情,可惜对错了人啊!”
“哎,要不是老周积德行善多了,老天垂怜走了运,不然就凭门口那块匾,这楼早倒了。现在大伙儿,睁只眼闭只眼,当作看不见而已。”
右边一桌儒生侧耳听了天香楼的故事,各个转过身子,皆想发表一下心中的慨叹与愤然。
“虽是重情重义,好人有好报,可周掌柜为这样的人执着,委实不值得!”
“就是,我听说当年晟云洲尚是翰林小官,下江南做钦差,监修堤坝,工部明明提议可以原堤加固,他一做学问的小儿,不懂百工,非要重修,还勒令河堤下方的百姓全部搬迁。如此劳民伤财,还好意思感激百姓捐款,他对得起周掌柜的捐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