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鸭鱼蛋,萝卜白菜这类菜更是不缺。
腊月二十四,小年。
冬日的阳光难得慷慨,暖融融地洒在村口宽阔的晒场上。
这里早已不复平日的空旷,变成了一个巨大而喧腾的露天宴席场。
村民们像蚂蚁搬家一样,扛着自家的八仙桌、长条凳、抱着碗筷,说说笑笑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男人们吆喝着,将桌子一张接一张地拼凑起来,很快就在晒场中央铺开了一条蜿蜒曲折又无比壮观的“长龙”。
女人们则自发地围拢在临时搭建起来的几口大灶旁,那里早已是热气蒸腾,香气四溢。
几口尺八的大铁锅里,大块的猪肉、羊肉在翻滚的浓汤中沉浮,油脂的醇香混合着葱姜的辛香,勾得人直咽口水。
旁边的油锅里,金黄酥脆的肉丸子“滋滋”作响。
蒸笼叠得老高,白色的蒸汽带着米面特有的甜香袅袅上升。
各家带来的腊肉被切成薄片,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油光,鸡鸭早已收拾干净,或炖或炒,一旁还有成筐成筐水灵灵的白菜、萝卜堆放在一旁,等待着被烹制成一道道鲜美的菜肴。
孩子们是最高兴的,他们就像脱缰的小马驹,在桌椅和人腿间兴奋地追逐打闹,欢笑声、尖叫声此起彼伏。
几个馋小子围着炸丸子的油锅,眼巴巴地等着,隔一会儿就问什么时候可以吃饭,那眼馋的模样逗得大家放声大笑。
钱氏看不过去,给每人分了一个炸肉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