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孙侍郎办事的细心和能力,皇帝很满意,“爱卿所言有理,火炕足以保障百姓安全过冬,火炉也传授给他们,能不能用的上,就看各家情况了。”
事后,皇帝连夜拟诏书,命工部主办火炕和壁炉普及之事。
孙侍郎立刻制定了方案,从民间招了很多匠人进行培训,等他们学会了,就可以到全国各地教授了。
事成后,这将是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功劳,相关人员都会受到嘉奖。
春打六九头,春寒料峭,但却是冻人不冻地的时候。
紧紧的包裹了海滩一冬天的冰雪,不知何时悄悄融化了,海浪推着碎开的冰面顺着潮汐漂向远方。
今日大潮,猫了一冬天的人们终于可以出来赶海了。
海边人,最不喜欢吃的是海货,最喜欢吃的也是海货。
这是一种极端的饮食原理,吃久了会腻,隔一段时间不吃,又会想念。。
就好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太近,就会生出厌烦,太远,就会变得陌生,直至不再来往。
不远不近,才是相处的最佳距离。
李梅儿的贝壳首饰卖的非常好,一到大集摆摊的时候,就有不少女人主动前来购买。
上好的绸缎绢花,带着丝绸独有的光泽感和高雅,配上颜色搭配得当的贝壳,好看又便宜,平均每个只要十文钱。
女人天生爱美,金银首饰又太贵,寻常人家根本买不起,就算买了,轻易也不敢戴出来,生怕被人抢了,这款绢花不仅好看,还上档次,自然卖的好。
李梅儿因此赚了不少钱,参与分成的女眷们也都赚了不少钱,就连跟着做工的村中妇人,也赚了不少。
一朵绢花,李梅儿给一文的手工钱,一个妇人一天能做五十个左右,一天就能赚五十文。
五十文,相当于三斤多上好的五花肉,五十个鸡蛋,五斤精米,这些东西放到寻常人家,一年都难得能吃上几回。
如今,一天就能赚那么多。
村民给李家盖房子,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很快,李家在福水村的名声就越来越好了。
算是跟彻底融入了福水村,他们户籍早就迁到福水村了,有了地,就可以落户。
这边盖房子,李老汉那边又着急开荒翻地。
李家男人们现在忙得分身乏术,码头、摊子和村子三头跑,根本腾不出时间再开荒。
李家最后决定请人开荒,被李鱼儿制止了,她提议先用火烧的方式将地里的杂草和灌木处理掉,草木灰还能肥田。
等炼荒结束,在让村长帮忙雇人开荒。
第210章 酱油海葵
开海了,李鱼儿包着头巾,拿着水桶和小铲子,跟着闹闹他们一起去赶海。
开春的第一次大潮,海边聚集了很多村民,还有嬉嬉玩闹的孩子。
带孩子的妇人,一边赶海,一边盯着自家的孩子,不让他们靠近海边。
闹闹从礁石间掏出一个大鲍鱼,“看!老沉了,养了一个冬天了,肯定肥。”
二蛋找到了一个大刺参,“自从上次吃了鱼宝儿家腌制的海鼠后,我就一直惦记着,可惜老鳖湾这东西少,每次捡的加起来不够腌一小坛的,今个儿真幸运,我都一连抓了好几只了,估计够腌一小坛了。”
李二郎穿着鲸鱼皮水鞋,站在水坑里,正在跟一条鱼较劲。
水坑不大,徒手抓鱼应该不难,可费劲的是水坑里有一块石头,那鱼绕着石头不停来回蹿动。
刚才还在石头左边,“嗖!”的一声,就突然蹿到石头右边了,李二郎被鱼耍的团团转。
气急败坏的吼道:“看小爷抓到你,不把你大卸八块,清蒸了!”
“啪!”
可能是动作太大,李二郎脚下一滑,差点摔了一个狗吃屎。
石头走上前,抱起石头,双臂一张,那石头就被抬了起来,上边还挂着水草,下边一只花盖蟹张着双螯,朝两人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