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4)

【点评】

正当了凡先生疑虑猜度之时,其结果是屠宗师批准补贡的文件被杨姓代理提学给驳回了,一直到丁卯年,了凡先生三十三岁上,此时主持教育的殷秋溟在闲暇时不经意地翻阅到了凡先生的旧卷文,不由感慨系之:这五篇策论文章,写得如此之好,简直就是五篇朝堂上的奏议!怎么能让如此见闻广博、学识丰富而又有德行的人老于窗下,当一辈子穷秀才呢?中国古代有许多贤人苦读的事迹流传。《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所以有“读《易》,韦编三绝”的事迹。古代的典籍都是书于竹简之上,而以皮绳穿之成册,孔子的勤于翻阅致使穿竹简的皮绳都断了三次。再如“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均为史上佳话。《晋书·车胤传》记载“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说的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到纱囊中来当灯读书;同是晋代的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世以“囊萤映雪”喻指家境贫苦而能刻苦读书的人生态度。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孙敬“悬梁”读书,战国时期苏秦“刺股”勤学,这些都是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事例。宋代名臣范仲淹读书时,更是每天清晨煮一些粥,冷凝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二块充饥,只切几根咸菜佐之,这就是所谓的“划粥断齑”,艰苦卓绝,终成一代人杰。但是古代读书人最害怕的就是一辈子终老于窗下,年年朱笔点不到,岁岁名落“孙山”外,唯希望“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此尽享人间富贵。读书的旨趣发生了质的蜕变,包括封建统治阶层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来利诱古代读书人的。宋真宗赵恒有《劝学篇》:“当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我们说“今之学者为人,古之学者为己”。古代人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种以华堂美色、车马奴仆为诱饵,使得读书变得愈发功利了,反成为读书人的思想禁锢,失去了其原初的意义。

殷秋溟再次为了凡先生申请补贡,获得批准,又一次应验了孔先生的预言,确实在了凡先生廪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时出贡了。这使了凡先生彻底地相信了命运有定数,不可强求。他这种宿命论的思想又不同于孔子的“知天命”,孔子说“富贵在天”,但重点还是强调“成事在人”,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了凡却从此了无妄念,与世无所争,与人无所求。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就对未来充满希冀,无数的希望和可能都向我们的生命敞开,正是由于有未知才能使人有前行的动力,了凡先生在这短短的一刹那间,将生命的全程了知,不知是幸运抑或是不幸?

※※※

※※※

贡入燕都①,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②,游南雍③,未入监④,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注释】

①燕都:指燕京。即今北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

②己巳:指1569年。

③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雍,辟雍,古之大学。

④入监:称进国子监读书为“入监”。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规模尤盛。

贝壳(Www.bu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