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开馆:开设学馆教授生徒。
【译文】
他对我说:“你注定是仕途上的人啊,明年就可以参加岁试进入学校当秀才了,不知你现在为什么不读书呢?”我告诉他家庭的原因,并且询问老人的姓名和籍贯。他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得到了邵雍先生《皇极经世书》的正统传授,命中注定应该再传授给你。”我把他请到我家,并禀告了老母亲。母亲说:“你要好好跟他学习。”我们多次试验他的占卜之术,事无大小都能应验。我才开始有了读书的念头,与表兄沈称商量,表兄说:“郁海谷先生正在沈友夫家中开馆授徒,我送你到那里跟他们一起读书也很方便。”于是我便拜郁海谷先生为师了。
【点评】
老人告诉了凡先生,其仕途比较发达,命里官运亨通。并且明年就能考取秀才,对了凡先生拥有做官的命却不读书求取功名感到很奇怪。了凡先生如实相告,转述了母亲的意愿;同时,他恭敬地向老人询问尊姓大名以及来自何处。老人告诉了凡先生,自己本姓孔,乃云南人,已经得了邵雍皇极数术的真传,并且运数上正应该传授给了凡先生。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易学。从起源上看,《周易》的成书过程是“人更三圣(或四圣),世历三古”,即上古伏羲画八卦,中古周文王重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下古孔子作“十翼”以解经。《周易》本为占筮之书,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易学的内容却不仅仅限于占卜未来,预测吉凶。孔子做《易传》,站在人文的立场对《易经》所反映的巫术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吸取先秦儒家、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思想资料,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广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于《周易》的预测功能,一般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无限夸大其有效性,认为一切皆在卦中,是不可改变的定数;另一种是全盘否定其合理性,斥为迷信荒诞。这两种态度都是建立在对易学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上,均不足取。民国高僧太虚大师站在佛教的角度上对《周易》曾有过“《周易》之道,贵迎其变而求其理,避其凶而趋其吉耳”的一番评价,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易学和易理。人生活在世间,在不能抉择事物之原的情况下,顺自然之节而求其条理,通其度数,以服务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正当的,但依然不得不在“自然”与“惑乱”面前处于被动的地位。佛法的出世间法则不然,它是“不以生化为美,不以能生能化为真”,而是“解其得生之天枢,析其成变之惑元”,从而达到“无生、知变”的境界,得到真正的自由。这也就是本文最终所得出的结论“命自我立”。
了凡先生此时年仅十五岁,却有此奇遇,并非完全是机缘巧合,他能对陌生的老者礼敬有加,是很重要的因由,说明他谦逊知礼,诚心待人,具有很好的根器和气禀。了凡先生听了孔姓老人的一番言语后,将他延请至家中,向母亲做了禀报,母亲着他好好善待老人。其后,了凡先生试探了老人的术数,尽皆应验,分毫不差。于是便升起了读书的意念。家中只有寡母,只好找到表兄沈称与之商量。表兄思考之后对他说:知道有位名叫郁海谷的私塾先生正在沈友夫家授课教学,可以送了凡先生去那里跟随寄读,也十分便利。于是,了凡先生便拜郁海谷先生为师开始读书。
※※※
※※※
孔为余起数①:县考童生②,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③,提学考第九名④。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⑤,某年当补廪⑥,某年当贡⑦,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⑧,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注释】
①起数:占卜用语,通过象,即各种现实中已存在的事物的表征,根据既定的规则,换算为数,搭配成卦,进而通过分析卦变的各种可能性,来推断出事物发展的未来走向。
②县考童生:由知县主持的考试,试期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