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4)

《了凡四训》全集【实体书精校版】

作者:(明)袁了凡

正文

前言

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训》,是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本劝善书。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该书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该书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

《了凡四训》,顾名思义,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文章来自袁了凡不同的著作,其中“立命之学”是袁了凡晚年总结人生经验以训诫儿子的《立命篇》;“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祈嗣真诠》中的两篇“改过第一”和“积善第二(又名《科第全凭阴德》)”;“谦德之效”是他晚年所作的《谦虚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而义理又一以贯之,强调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这四篇文章在组成此书之前,就已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被多部书籍收录。在清代初期的《丹桂籍》上,这四篇文章被称为《袁了凡先生四训》。随着在民间的流通,这些文章有被简化的倾向。

“立命之学”一文中,袁了凡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现身说法,以论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袁了凡首先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童年弃文学医,因偶遇异人预言他能够通达仕途,于是重燃读书考取功名的想法,之后袁了凡的人生境遇与所测算的命运毫厘不差,由此他更加坚信命由天定,终日消极懈怠。后来机缘巧合,他拜访了云谷禅师,领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乃知宿命论的错误,从此开始积功累德,自求福报,而且颇有灵验。

“改过之法”,主要论述在行善积德之前,须先端正自己的心念,将自身缺点一一改正。具体方法是要“见贤思齐”,以古之圣贤为榜样;敬畏天地鬼神,不起丝毫邪念;立定决心,勇于改过。其关键在于永存善心,只此一点,则邪念不生。

“积善之方”,列举大量事例,予以说明“积善余庆”的道理,对于何谓真善、至善作了充分的论述说明,并将善行分门别类,一一展开论述,基本统摄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谦德之效”,举“天道”为例,以说明“人道”抑满扶谦的道理。告诫世人要谦虚谨慎,恭敬卑下,虚己待人,并列举事例加以论证。进一步强调,“抬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的理论主旨。

作者袁了凡,生卒年不详,名表,后改名黄,字坤仪,又字仪甫,号原为学海,因拜访云谷禅师后,得以领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便立志多做善事,积功累德,以扭转自己的命运。从此袁了凡不愿再做一个受制于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号为“了凡”。袁了凡是江苏吴江人,又有资料称其为浙江嘉善人。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证,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发生“靖难之役”,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牵连被抄家。袁了凡曾祖的父亲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后定居于江苏吴江。袁了凡的曾祖袁颢作了吴江县徐氏的女婿,并入了吴江籍,著有《袁氏家训》以训导袁氏后人。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称与其一同参加会试的嘉善县书生为“同袍”,另据清人彭绍升所作的《袁了凡居士传》记载,袁了凡的先祖入赘到嘉善县,所以他得以补为嘉善县学生。

袁了凡博学多才,举凡天文、象数、水利、兵政、堪舆、星命等学无所不通。隆庆四年(1570),袁了凡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并被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