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2 / 3)

披上了神学外衣。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取于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天之道就是阳尊阴卑,阳贵阴贱,阳永远处于主导地位,阴永远处于从属地位。臣侍君、子侍父、妻侍夫是天经地义。因为“君为臣纲”是第一纲,君主秉天意而行事,所以,君主依天意而行事谁也不能违背。事君如事天,否则,上违天意,下抗君主,违背“五常”,必遭惩罚。董仲舒宣布: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三纲五常”依据天意永远也不能改变,这就使“三纲五常”固定化,系统化,神学化了。“三纲五常”学说是儒家宗法等级思想和宗法等级制度的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

※※※

※※※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①;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②。”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注释】

①恻隐:怜悯,不忍,同情。

②牝(pìn):雌性的兽类,也泛指雌性。《史记·龟策列传》:“禽兽有牝牡。”

【译文】

贝壳(WWW.bulamo.com)免费小说在线阅读

什么叫爱惜物命?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罢了。追求仁的人就是要求这个,积累德行的人也是要积这个。《周礼》说:“早春的时候,祭祀用的牲畜不要用母的。”孟子说,君子应当远离厨房,这就是为了要保全我们的恻隐之心。所以前辈就有“四不食”的禁忌,是说听到宰杀声音的不吃,看到宰杀场面的不吃,自己喂养的不吃,专门为我宰杀的不吃。人们无法完全断绝吃肉,就应当先从这几条来戒。

【点评】

人之所以算作是人,就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求仁的就是要求这些,积德的也是要积这些。恻隐之心集中反映了孟子的道德起源论和人性论。孟子认为,人生来的本性中,就有善的因素。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在他看来,人性本身是善的,这是一种天生的本性,恻隐之心人人具有。孟子还进一步认为恻隐之心是“仁义”的开始,他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叫做“四端”。“四端”如能发展起来,就形成了“仁”、“义”、“礼”、“智”“四德”。“四德”是“四端”的发展。有了“四德”人就具有了善心。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不仅不善,反而凶狠残暴?他认为那是因为这些人不注意善的方面,不注意培养和扩大善的结果,也就是没有发扬恻隐之心的结果。

《周礼》上说:“早春的时候,祭祀用的牲畜不要用母的。”孟子说,君子应当远离厨房,这就是为了要保全我们的恻隐之心。所以前辈就有“四不食”的禁忌,说的是听到宰杀的声音不食,看到宰杀的场面不食,自己喂养的不食,专门为我而宰杀的不食。后来的人们无法断绝吃肉,不妨先从这几条开始禁戒做起。

※※※

※※※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①,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②,当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注释】

①蠢动含灵:犹指一切众生。

②暴殄(tiǎn):糟踏毁坏。杜甫《又观打鱼》:“吾徒何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译文】

循序渐进,慈悲之心不断增长。不只是应当戒除杀生,那些蠢动的动物其实也都有灵性,也都是有生命的。抽取蚕丝时要煮茧,锄地的时候要杀死虫子,想想我们衣食的由来,都是以杀害别的生命来养活自己。所以糟踏浪费衣食的罪孽,应当与杀生等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