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1 / 3)

②出世:超脱人世,脱离世间束缚。又作“出世间”,佛教认为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具体说来,苦集二谛为世间,灭道二谛为出世间。前者说生来即苦,说明人生缘起之理,表明人生的逼迫性和招感性;后者说灭寂、解脱才是佛教的追求,指出解脱的途径和方法,表明人生的可证性和可修性。

【译文】

什么叫护持正法?所谓的法,是万世生灵的眼目。没有正法,拿什么去参与谋划天地的造化?拿什么去分别万物?拿什么来挣脱尘世的束缚?拿什么来经理世务以达到出世的境界?所以凡是看到圣贤和佛家的像、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并加以修缮整理。至于弘扬正法,报答佛祖超度的洪恩,尤其应当劝勉鼓励。

【点评】

本段主要解释什么叫做护持正法。法是万世生灵的眼目。没有正法,怎么可以去参与天地的造化?怎么可以使天地万物有序地化育生长?怎么可以挣脱尘世的束缚?怎么可以经理世务,超脱虚幻的世间束缚?所以凡是看到圣贤的庙宇形象、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而加以修缮整理。至于弘扬正法,报答佛祖超度的恩德,尤其应当劝勉鼓励。

※※※

※※※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①,柔声下气,习以成性②,便是和气格天之本③。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④。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⑤,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注释】

①婉容:和顺的仪容。《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②习以成性:养成习惯,即成本性。

贝壳()免费TXT小说下载

③格天:感通于天。

④自恣:放纵自己,不受约束。

⑤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

【译文】

什么叫敬重尊长?一家的父亲、兄长,一国的君主、长官,以及凡是年事高、德行高、职位高、识见高的人,都应当小心服侍。在家里服侍父母,要内本之于深爱,外表和颜悦色,时间久了便成为本性,这就是和气感通上天的根本。在外事奉君王,每做一件事情,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就恣意妄为。每惩罚一个人,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就作威作福。事奉君王就要像事奉上天一样,这是古人的格言。而这些方面与人的阴德最有关联。试看忠孝的人家,子孙没有不连绵不绝而且兴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

【点评】

什么叫做敬重尊长?家庭中的父兄,国家的君长,以及凡是年事高、德行高、职位高、识见高的人,都应当小心服侍。古代社会家国同构,家庭与国家、社会的结构是相同的。君、臣、民是古代传统的社会结构,它不过是放大了的家庭结构。“君主”相当于社会中的“家长”,居统治地位,负责发号施令;“臣”为社会里的“家属”,负责执行君主的命令、管理人民;“民”则为社会中的“家奴”,为社会的最底层。“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身修养好了,家政治理好了,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所以服侍好父母才能事奉好君主。在家里服侍父母,要和颜悦色,柔声下气,养成习惯,以成本性,这就是和气感通上天。在外事奉君王,每做一件事情,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就恣意妄为。每刑讯一个人,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而作威作福。事奉君王就像事奉上天一样,这方面与人的阴德关联最为密切。试看忠孝的人家,子孙没有不连绵不断而且兴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

古代中国深受“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三纲五常”来源于先秦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思想和仁义道德的说教,董仲舒为论证其合理性和永恒性,用“天人感应论”给“三纲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