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 / 3)

【注释】

①蘧(qú)伯玉:春秋卫国贤大夫。名瑗,字伯玉,谥成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卫大夫史?知其贤,屡荐于卫灵公,但终不用。

②行年:经历过的年岁。

【译文】

从前春秋时卫国的蘧伯玉在二十岁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以前的错误并全都改正了。到了二十一岁,又知道前一次所改正的,还有没改尽的;到了二十二岁的时候,再回头看二十一岁,就好像在梦里一样。年复一年,不断改正。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还知道前四十九年中的过错。古人改正过错的学问就是这样的啊!

贝壳()免费小说在线阅读

【点评】

在这里,了凡先生举了古人蘧伯玉改过的事例,勉励他的儿子。蘧伯玉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名瑗,今河南长坦县伯玉村(一说今河南濮阳县老渠村)人,生卒年不详,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相传他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在二十岁时,已经完全意识到以前所犯的过失,从而加以彻底地改正;到二十一岁时,才知道以前的改正并不彻底;到二十二岁时,回首二十一岁时的情形,恍然若在梦境。就这样年复一年,不断改正。到五十岁时,还知道四十九年中的过错。《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蘧伯玉确是一位不断求进而又善于改过的人。孔子也与蘧伯玉相交甚厚。几次适卫,多居蘧伯玉家。一次,蘧伯玉使人到孔子那里问候,孔子问:“夫子(指伯玉)何为?”来人对曰:“夫人欲寡其过未能也。”使者走后,孔子曰:“使乎!使乎!”这既是称赞蘧伯玉的德性高尚,也是称赞蘧伯玉的使者应对得体。伯玉死后,后人慕其贤,在其墓前建有祠堂,碑文曰:“先贤内黄侯蘧伯玉之墓。”

从蘧伯玉的身上可以看到古人坚持不懈地改正过错的执着精神。了凡先生自己在改正过失方面也是非常地坚定。他在《立命之学》中说:“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对于我们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不断地反观自身,反省自己的言语行为,使之符合于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

※※※

※※※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①,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②;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注释】

①猬集:比喻事情繁多,像刺猬的刺那样聚在一起。

②赧(nǎn)然:形容难为情的样子。赧,因羞愧而脸红。

【译文】

我们都不过是平凡的人,平时的过错就像刺猬的刺那样多,但回思往事的时候,常常有人看不到自己的过错,这是由于粗心和目光短浅的原因啊。不过,对于那些罪恶过于深重的人而言,也会感觉到一些征兆:或者心神昏乱,转眼忘事;或者无缘无故就感到心烦意乱;或者看到有德的君子就因羞愧反而去诽谤别人;或者听到光明正大的话反而闷闷不乐;或者施给别人恩惠反而招来怨恨;或者夜里常做噩梦,严重的还口吐狂言,神志不清:这都是做了坏事之后的反应。如果一出现这样的现象,就必须发奋振作,弃旧图新,万万不要自误前程。

【点评】

我们都是寻常之人,平日所犯错误多不可计,可不少人在总结往事时,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这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实在是因为太过大意粗心、目光短浅的缘故。其实,那些罪恶深重的人,素日里是会有一些不好的效验表现出来的:或者心神闭塞,头昏健忘,或者无缘无故就感到心烦意乱,或者见到德性高尚的人就消沉沮丧,或者听到好的言论就闷闷不乐,不能从善如流者或者向别人施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