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①。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注释】
①缠绵:缠绕,束缚。
【译文】
再者来说,听到诽谤的话却不生气,就算谗言如烈焰熏天,也不过像举着大火去烧天空一样,最终不过是自己熄灭;听到诽谤就生气,就算有慧心巧舌来努力辩白,也不过像春蚕一样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可见生气不但没有一点好处,而且还十分有害。其他的种种过错,也都应该根据情理来思考。道理想清楚了,过错也就会自然改正了。
【点评】
贝壳()txt电子书下载
假如我们听到诽谤的话,要能做到充耳不闻。任由进谗之人如何巧言令色,也不起心动念,心中不起一丝涟漪。那么飞短流长即使汹涌得如同冲天的火焰一样燃烧,也终将在空中渐渐熄灭、自我焚尽。假如我们听到诽谤的话,就立刻怒发冲冠,即使极力辩解安慰,也终究如同春蚕吐丝,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可见,发怒不但百无益处,而且十分有害。其他种种过失,道理也是一样,都应当根据情理平心静气地思考,道理一旦明白开悟,身上的过错自然就能随之改掉。
了凡先生以前脾气是不太好的,遇到有人憎恨、毁谤他时,无法接受,睚眦必报;而现在则是不同于往昔,逐渐能够心胸放开、宽厚容忍了。
这也体现了佛教关于处理人我是非的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的规范:“忍辱”。“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都不能改变事物本来的状况,所以,心没必要为之所动生起喜怒哀乐之情。
以上几段,就是了凡先生所论述的从情理的角度去改过。概括而言,就是不可妄动,“三思而后行”,这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
※※※
※※※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①,此精一之真传也②。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注释】
①魍魉(wǎng liǎng):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山川的精怪或江河之鬼。也有称影子外层的淡影为魍魉的。
②精一:指精粹纯一。出《书经·大禹谟》:“惟精惟一,久执厥中。”
【译文】
什么叫从心理上改正过错呢?人的过错有千千万万,但都起源于人的内心;我的心如果没有动过错误的念头,过错如何能生发呢?学者们对于好色、求名、求利、易怒等等过错,不必每种都去考查戒除的办法,只需要一心一意地行善,光明正大的念头在眼前,那些邪念就自然污染不了你。就好像太阳当空,魑魅魍魉都暗中消散一样,这就是精粹纯一的真传。过错是由心来生发的,也可以由心来改正,就好像伐除毒树,直接斩断它的根,又何必一枝一枝地剪伐、一叶一叶地摘除呢?
【点评】
什么叫从心灵上加以纠正呢?了凡先生说,过失虽然是多种多样的,却都起源于人的内心,如果心念不曾乱过,又怎么能犯下过错呢?
中国有句古话,说“相由心生,相随心改”。《般若经》五百六十八卷中说:“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华严经》又说:“应观法界性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性就是本体,体即是心,一切惟心所造。”所以,对于当今的文人学士对待自身存在的徒好虚名、贪慕财利、动辄发怒等问题,了凡先生认为,他们不必煞费苦心一项项地去探求克服戒除的办法,只要一心一意培养善良之心地,只想着多行善事、造福他人,那么,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