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碧这些日子简直苦不堪言,不过被苏凝押着做活,手艺倒是熟练了不少,看着自己做出的成品心中也很有成就感,慢慢的体会到了乐趣,心里乐意,就静得下来了,苏凝看着也高兴。
这天天气好,两姐妹就搬着椅子到院子里的桂花树下,说说笑笑的纳鞋底。苏凝边做针线边告诉苏碧,那些大件的嫁妆,她很早就开始做,已经置办好了,不用愁。只是这新嫁娘的婚服却一针一线不能让别人动手,只能自己做的,而且花色样式也有讲究,不是胡乱搭配,都是有美好的寓意在里面,弄错了可要让宾客们笑话。苏碧听得连连点头,在她看来古老的风俗都是神秘莫测、令人向往,听得尤其认真。
张婆子正巧从篱笆门外经过,听见小姐妹的话,停了下来笑道:“我说这两天苏二姑娘这么安静,感情是要嫁人了,终于知道羞啦?”
苏凝看是她,知道她是说笑,先喊了人,也笑着说:“可不是,小丫头终于有个大姑娘的样子了。”苏碧以前厌恶张婆子的时候,见了人也不会给人没脸,也喊一声张婆婆,因知道张婆子的往事,觉着她也不容易,这次喊着倒是真心实意,听见姐姐也取笑她,也不生气,先冲着张婆子做了个鬼脸,回头扯着姐姐的袖子撒娇,逗着人哭笑不得。
其实张婆子也为她们俩高兴,那日天快黑了,她瞧见村里的泼皮刘无赖在这附近转悠,她担忧是上来偷东西的,拿了锄头赶着他跑,刘无赖直喊晦气,骂骂咧咧的说我可不是来偷你这老婆子东西的,不是都说苏家姑娘水灵,要偷也偷她家。张婆子吓了一跳,转而想到这苏青竹一直病歪歪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两腿一蹬去了,留下两个小闺女来……想到这她浑身一激灵。隔日她隔着院子和苏青竹说话,直言他家姑娘大了,不少人还找她这个老婆子打听呢。没几日就传出苏家找女婿,苏青竹还客气的请她帮忙给闺女办嫁妆,方放下心来。
张婆子和她们说笑几句,苏凝请她到院子里坐坐,喝杯茶,她拒了说还要家去。张婆子虽说年纪大了,眼睛还尖,远远看见李媒婆那青衣蓝裙的身影,回头就对两姐妹说:“才说着嫁人,这媒婆就上门了,喜事将近哟。我得回去给我乖孙蒸白糖糕了,亲事定了可别忘了请我吃喜酒。”
苏凝和苏碧一看,果然是李媒婆,苏凝忙让苏碧收拾椅子针线篓,她去请苏青竹出来待客了。
第七章 不安
张婆子回了自己院子,看到苏凝迎了李媒婆进去,收了笑,摇摇头进了自己厨房,年纪大了,眼神也不好了,不然倒是可以帮着苏家两个小闺女相看相看。到底是看着长大的,平时和村里那些老婆子说闲话的时候,她没少说苏家闺女长得好、守规矩。张婆子知道,周围邻里虽说看着对苏家都是一样,其实心里是有着距离的,一家子俱读书习字,和他们这些土里刨食的不一样。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张婆子哼着小调,小心的放着白糖,想着小孙儿也该回家了,看见喜欢的白糖糕不知道多开心。有粮有衣,种好田来吃饱饭,这年岁,得好好的过。
要说最近苏青竹也没闲着,他身体使得上劲,天气好就开始誊抄书籍,读书使人明智,也使人尊敬。用书籍做嫁妆是身份的象征,苏家买不起古籍孤本,有手抄本放进去也是好的。据说大临朝的开国皇帝曾有心举办启蒙教育,使全国孩童都能上学堂,奈何朝政百废待兴,国库犹虚,遭到不少士族大臣反对,最终不了了之。读书仍旧是有钱人的专利,普通的百姓眼中,读书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这段时间苏青竹已抄好几本,工工整整的定好成册。抄书抄的反而让他心境越发平和,时不时还与女儿讲讲古籍,说说自己年轻时遇见的趣事儿。甚至连以前讳莫如深的逃亡时期也有提起,感叹几句当时闹得亲人离散的悲痛,转而劝诫女儿要惜福,学会珍惜眼前人,这话让苏凝当即抹了眼泪儿,苏碧似懂非懂。
苏凝的字从小是苏青竹手把手教会的,一手簪花小楷勤练多年让苏青竹赞许。苏碧则没有定性,她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