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2 / 2)

解,长安乃我大桓都城,一国腹心,还望陛下考虑一二。”

“先起来吧,”舒宜问,“情况如何了?”

皇帝和蔼一笑:“今日国子监生于宫门前齐聚请命,朕看这后生有些眼熟,果然是闻卿荐到国子监的。年轻人有热血,是好事,只是他对朕昨日诏令不满,似是有些误会。朕看对此有误会的人还不少,干脆带着他到闻府来,同你们一道亲迎闻将军凯旋,也好将误会解释一二。”

这匠人尚在一头雾水,舒宜已经迈步朝前走了。她边走边说:“我府上有个道士,精通火药之术,再从宫里将作司要几个会做烟花的匠人过来,你们先把火炮做出来。”

圣人大概刚下朝就急着出宫,在拥挤的人群前说了些陈词套语,此刻脸上还端着一副庄重慈和的明君面容。舒宜带着人一拜,他就叫了起,还往旁边招招手,小黄门带着一个青年人上前。

闻岱临走时,留下了苍如松护卫闻府,他尽忠职守地看着四周,和两个亲兵一道手持兵戈,将舒宜和两个婢女围在背后。

皇帝很满意闻岱给铺的台阶,顺着就下了:“不是不打突厥人,只是这还在正月里头,动刀动枪的到底不祥。二则你们本是长安守军,一路奔波去折翎关本就辛苦,朕哪能在大年根底下叫你们和家人分离呢?三则长安守军是都城的一套盔甲,不宜轻易动了。朕以为,突厥人远来奔波,又被防线所阻,失了锐气,叫地方守军即可阻挡,杀鸡焉用牛刀?你们辛苦一年,也好安心过个年,闻卿以为如何?”

折翎关离长安本就不远,撤军的消息是昨日朝上递过去的,骏马飞驰,小半日就能送到。

舒宜忙了一天,将将作司、黄道士和兵器坊的匠人们串联起来,饭都是铃铛和琵琶送到房里吃的。转天,她还要出府去看看研制的实际情况,但刚骑上马走出闻府,舒宜就敏锐地嗅出,氛围不对。

“镇静些!”苍如松立起眉目,喝道,“你是闻将军手下的兵!”

苍如松惊了一下,强压下询问的欲望,放下手中剑,征询地看向舒宜。

待到日上中天,闻岱领着兵回来了。

长安城是静默的,百姓们或从城楼上,或从自家窗子里,沉默地看闻将军凯旋。

他正欲再卖力表一表忠心,并决定回头就好好督促负责此事的匠人们,却见楚国夫人摇了摇头。楚国夫人摇头时,面上竟然带了志得意满的微笑,耳下明月珰也在摇动时熠熠生辉。

接下来才是戏肉。

舒宜重回到马上,还觉得心情激荡。既然翻不过山,干脆绕过去就是。现在暂时做不出铁做的炮筒,那就干脆不做了嘛!反正火药已经有了,拿竹子或是木头暂顶一下炮筒,虽然材料不持久,但所耗不费,制作也简单。若是圣人打定了心思要撤军,这粗制滥造的“火炮”好歹能顶一顶突厥人的攻势。

若是真拼力气,十个皇帝捆一起都没法和久经战阵的闻岱扳手腕。但闻岱显然不能真的用力气压住皇上,是以闻岱虚虚弯腰,坚持行完礼节,才抬起头。

苍如松显然有很多事想问,召回将军是怎么一回事?折翎关的防线岂不是要功亏一篑吗?但他信服楚国夫人才学韬略均不逊男儿,如今事关重大,更该交由舒宜定夺。

“这孩子,”舒宜就像一个合格的叔婶一样,略带责备地看了裴明彦一眼,回护道,“太过热血上头了些,该罚。”

其实舒宜要让他们做出来的就是炮筒,但不知是材料还是生产力不够,兵器坊总也铸不出合适尺寸,还不开裂的炮筒,火炮也就只能作为纸面上的构想。

小兵一听这话,赶紧把气喘匀了,也努力压住了磕巴,说:“听、听说圣人要把闻将军召回长安,昨日就下令,眼看着就要回来了。折翎关不能无人守,国子监有不少学生到宫门前请命,还有不少百姓也在。”

舒宜微不可见地叹一口气,道:“咱们今日不必去了,在府中恭迎圣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