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2 / 3)

着老大过活,肯定是偏着老大一点。可韩家不是这样,他家老太太反偏着小儿子。至于老爷子,耳根子软,老太太一撒泼,他就不言语了。

因家里老太太偏着小儿子,老大一家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不光地里的活是老大一家干,就连家务活也是老大一家包了。那老二平日里干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常常是一到干活时,人就跑没影了。老儿媳妇也是个厉害主,吃完饭碗一推,就上村里串门去了。

若说老太太只偏着小儿子也就罢了,谁料她竟连亲孙女也不疼。大孙女到了定亲的年纪,她直接越过人家爹娘,给定了一户人家,得来的聘礼全给了二房,让给二房的孙子娶亲用。

老大两口子也是面团性子,这样的事竟也受了。归其原委,只因老大家没儿子。所以,老太太就光明正大地贴补二房。

若是这老太太给亲孙女找的是户好人家也行,可那男人是个好赌的。为这,韩家孙女和婆家吵了好几次架。每每家来,爹娘都只管劝她忍着忍着。就前几日,那韩家孙女还哭着回村来呢。

后头秦大川一想,可不是嘛。那天他和他姐正赶车出村的时候,就遇上这么一个。原那就是韩家孙女。

秦雅此时也把这事对上了号。看来这韩家老大两口子就是俩包子,不止自己包子,还让闺女也当包子。

最后,秦大川又提了一嘴,韩家孙女嫁的人家是周门屯的,那儿紧挨着海,是个渔村。

听到这儿,秦雅立时来了精神。靠海,那就是有海货了。那她可得去看看。只她这两天没空闲,早先她已经答应天冬要领他上山上转转。

秦大川前几日打听过了,上甸子村有个书生,已经考上了秀才,去岁乡试未中。因家里条件不好,为了贴补家用,就开了个启蒙的学堂。天冬的年纪正适合送过去,等忙过这几日,就得送去了。

也是因此,秦雅才答应领天冬上山。古代的学堂可不比前世,没有双休的说法。十天能休上一天就算不错了。

挑了个风轻云淡的日子,秦雅领着天冬上山了。上山前,俩人做足了准备,不但背上水囊,还带上了吃食,用陈氏的话说,这俩人那就是游玩去了。

人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东沟村后头的这座山虽不是什么大山,但物种也很丰富,除了枝枝桠桠的树木,林地间还长满了不知名的植物。若往里走,还能寻着菌菇、木耳啥的。听说,有人还在这山上找见过药材。当然,这些都是秦雅从黄嫂子那儿听来的。

因是头次上山,秦雅不敢走太远,只领着天冬在山脚下转悠一圈,又往山上爬了有二三十米,就再不敢上去了。越往上走,这林子就越密实。虽说听不见什么声响,可就是瞅着黑沉沉的吓人,让人止不住担心不知啥时候,里面就会窜出只猛兽来。

可就这二三十米高的地方,秦雅就发现了不老少野菜。像什么山蕨菜、曲麻菜、刺五加、婆婆丁、小根蒜,那山上都是一片一片的。许是东沟村人见惯了这些,没人把这当成啥好吃的,即使在没啥菜吃的春日里,也少见有人过来挖野菜。

秦雅可不会有这想法,这可是古代,野菜那可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想前世那时,总有人去路边、河边挖野菜,那些野菜可是闻着汽油味、喝着黑乎乎的河水长大的,可那也挡不住人们去挖、去吃。

秦雅掏出铲子就是一顿挖,一会功夫筐就装满了。秦雅觉得自己今天有点失策了,竟然拿了个小筐子,根本装不下多少东西。遂决定下晌交上秦大川,一起再来挖一次。天天萝卜白菜的吃着,连点绿色都见不着,她只觉自己的脸色都要跟着变成白色了。

对天冬来说,山上的一切都新鲜不已。迁民路上他们不是没遇见过山,但那时人人心里都装着事,既害怕路上遇着那劫道的,也有对前路未知的忧心,哪有心思去看什么山水。而今在这儿安定下来,人也就惦记起看看这山来了。

把筐子放地上,秦雅领着天冬又往两边走了几圈,在那背阴处,竟然还发现了几丛木耳。

木耳有三种,此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