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完鞭炮,刘家人开始吃团圆饭。在秦家村的时候,人们都讲究吃年夜饭。等到了关外这儿,讲究的是三十中午吃团圆饭,晚上直接吃饺子。
守岁、放鞭炮、吃饺子,等这些都做完,这一年就算是过完了。
刘家人包饺子不算早,她们正烧水煮饺子的时候,就听见村里有人开始放鞭炮了。
“现如今可不像早前了,那时候不到子时,哪有人敢吃饺子?不过这也没啥,那岁数大的,要是还和年轻人一样守到这么晚,可就挺不住了。咱家也就你大伯,脑子死板,非要守这老令儿。”
林氏边扒蒜边和秦雅絮絮叨叨,秦雅坐在小凳子上正往灶坑里添柴火。她特意领了烧火的活计,就是想烤烤火。也不知咋的,她老觉得腿冷,可又不好坐炕上暖和去。
“没事,这说明您两位还都年轻,身体好。”
“你这孩子,嘴咋这么甜?也太会说话了。”林氏喜得眉眼都带着笑,眼睛弯弯的,就连脸上的褶子都舒展开了。
“娘,这么个妙人不是您给娶进来的吗?若不是您,二哥现在怕是还单着呢。所以啊,您这功劳最大。”杜氏端着一盖帘饺子放到条桌上。
屋里头的苏氏也跟着附和道:“就是啊,娘。看您这身体越来越好,指定是二叔二婶在地下感激您,特意给您带了福气。您就瞧好吧,说不定明年啊,还有更好的事哪。”
林氏一听这话,那眼睛直往秦雅肚子上瞄。秦雅赶紧低下头,扒拉几下柴火。哎,怎么不管啥时候,人都爱催婚催生呢?这让她咋说,干脆装听不懂吧。
说着话的功夫,锅里的水咕嘟咕嘟烧开了,几人忙活着下饺子,再没人提起生孩子的事,秦雅长出一口气,可算是躲过去了。
吃过饺子,一家人又坐炕上闲聊几句,就都回屋歇着了。可不敢闹得太晚,明早还得起来去拜年呢。
初一这天,男人们要到近亲家里拜年。到了初二,就得领着媳妇回娘家了。
刘力也在这一天领着媳妇去了东沟村。
陈氏从早起就在盼着,虽说离上回见面也没几天,可她这心就是放不下。这可是闺女头回在老刘家过年,也不知道待得顺当不。
秦雅一进屋,陈氏就从上到下打量一圈,见闺女脸色红润,脸上带笑,就知道日子过得不错。
母女两个凑一起,自是好一顿唠,还说起了村里的大事小情。以往秦家来往的人家就那几户,今年可不一样了。就昨天一天,上门拜年的就有十几户。这是为啥?自打那香肠作坊建起来,村民每月都能有银子进账,一个个钱袋子都鼓起来了。
就是那没在作坊做事的人家,家里的猪也挣了不少银子。兜里有了银子,人能不乐呵吗?吃水不忘挖井人,那些人家能不上门来拜年吗?
秦雅也为家里高兴,看来以后秦大川的路可要好走不少。
到了晚间,两人摸着黑还在说话。说着说着就提起了孩子的事,陈氏就催秦雅早点要孩子,反正早生晚生都得生。趁着她年轻,还能给伺候月子。
秦雅囫囵说了几句,就把这事给应付过去了。
从初一到初十,就在各处拜年过去了。过了初十,衙门就开印了,刘力也该回去上衙了。
等进了小院,秦雅觉得全身都放松了下来。这个年过的,简直是煎熬。每到一处拜年,准有人提起生孩子的事,弄得现在一提起串门,她就直摇头,还是家里呆着吧,她可不想被人围在中间,对着她的肚子指指点点。
说实在话,秦雅和刘力俩人都没咋想过孩子的事,他俩才成亲四个来月,有啥可急的?再说了,是他俩生,又不是别人生,都跟着掺和啥?
所以,不光是秦雅急着想回县上,刘力也急。虽然他是男人,没人对着他的肚子指指点点,可那生孩子的话也是被一次次提起。
出了正月,刘力又忙了起来,有时候都顾不上回家吃饭。总得等到点灯的时候才能回来。家里只自己一人吃饭,秦雅也没了做饭的心思,经常是下个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