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宜宁脱掉了外面的孝服,她的行李也只两只旧箱子,没什么好收拾的。
那两只旧箱子还是当年他们一家从京城带去老凌河的,本来一共四只。
因为到了那里之后,当地赫赫人老族长拉古老爹对卫宜宁一家很是照顾,等他的孙女英英出嫁的时候,王氏便做主把相对好些的两只箱子送给了英英。
因为赫赫人以打猎放牧为生,并不擅长木工手艺,他们最多是剥桦树皮做成口袋盛放东西。
所以那两只木箱对于他们来说是难得的好东西。
来抬行李的是智勇公府的两个三等仆妇,外加一个车夫,见了卫宜宁倒还算规矩的请安。
不管怎样,卫宜宁还是要向张氏辞行的,尽管张氏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修行之人不问俗事。
可若是卫宜宁不按照礼数来,少不得受人耻笑数落。
“在庵中的这些日子,一向有劳太夫人照应,如今宜宁进府去,自会念着太夫人的恩情。”卫宜宁低眉顺目的道谢。
“不必谢我,更不必念着我,”张氏一副毫无挂碍的样子说道:“各人自有各人的缘法,一切无须强求。”
“太夫人说的是,”卫宜宁依旧乖顺的说道:“谨祝太夫人清修有为,早日大成。”
第四章 侯门似海
卫宜宁坐的马车走了一个多时辰终于进了城,大周的京城果然繁华,即便已到了黄昏,街上的行人依旧熙来攘往,宝马香车络绎不绝。
又行了一顿饭时,才望见智勇公府。
两扇朱红油漆烫蜡金钉的大门紧闭,只有旁边的西角门开着。
马车停下来,从门里走出两个四五十岁的婆子,迎上来把卫宜宁搀下车。
“五姑娘一向安好?太太和小姐们都在内院等着呢!”这两个婆子看上去还算热情知礼,殷殷勤勤扶着卫宜宁进了门。
此时天色已经很暗,智勇公府在暮色中越发显得威赫肃穆。
都说侯门深似海,穿着青白色衣裙的卫宜宁此时恰如一叶浮萍,缓缓漂进智勇公府这深海里去。
经行的每一处,往往都与记忆里的片段重叠,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绕过影壁,走过穿堂,雕着缠枝莲花样的垂花门前,卫宜宁曾和哥哥卫福安在这里放雄黄虎子、拓石印。
甬路两侧的厢房廊檐下原本摆放着一盆盆茂盛的兰草,如今却悬挂着各式的鸟笼,里头的画眉、八哥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正房檐脊上的琉璃兽头还是记忆中的样子,就连其中一个头上的角缺了半边都和卫宜宁记忆里的丝毫不差。
那是他们兄妹几个打弹弓弹坏了的,其实是卫长安弄的,最后赖在了卫福安头上。
两个婆子把卫宜宁带到正院,便站在台阶下不上去了。
卫宜宁知道她们的身份太低,不能上正房。果然从门口又迎上来两个丫鬟,一个穿着葱绿衣裙,一个穿着杏子红绫裙,模样都很周正,穿戴也很体面。
“给五姑娘请安!”两个丫鬟齐齐向卫宜宁行礼,娇声婉转似乳燕出巢。
卫宜宁随着她们走进房里,抬眼望去,灯火葳蕤中,一地的丫鬟婆子,满堂的檀木家具。
现任智勇公夫人包氏带着一干子女坐在那里,人人艳装丽服,一派富贵景象。
相比之下,越发显得卫宜宁寒酸单薄,仿佛孔雀堆里的一只寒鸦。
“宜宁请夫人、各位兄弟姊妹们安。”卫宜宁声音清浅,眼睛低垂着,一副安分守己的模样。
“宜宁!可怜的孩子,你受苦了!”包氏伸手拉住卫宜宁,语音悲切,十分令人动容:“还是像从前一样叫我大伯娘吧!”
一面又叫自己的儿女和几个庶出的子女给卫宜宁还礼,一面要婆子丫头们给五姑娘请安。
卫宗镛算得上多子多女,膝下一共二子五女:包氏所生的卫宜宓、卫宜宛两个女儿,卫长安一个儿子,还有小妾梅氏所出的一对孪生女儿卫宜室、卫宜家。柳氏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