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不知道天幕所说的朱熹是谁,但他知道孔子和董仲舒,由此可见,许多东西会在流传过程中完全变了意思。他杯酒释兵权,推行重文抑武,大宋之祸大抵来源于此。
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世情如此,他不想见到其他人被黄袍加身,这已经是在他能力范围之内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宋,嘉佑元年(1056)。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面面相觑。
原来他们的学说问题很大吗?可是看起来没问题啊。是被后人曲解了吗?
宋,淳熙二年(1175)。
朱熹失手打翻了茶杯,连连拱手道歉。
陆九龄、陆九渊和刘清之纷纷表示谅解,他们看着天幕中评价朱熹学说的话,忍不住开始同情起朱熹来。
天幕上有许多字句都对朱熹的学说充满了怨气,这场辩论的结果似乎已然明了,哪怕他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世情便是如此,人云亦云,信奉权威。
天幕中的人应当不知道他们这些“古人”能看到其中内容,所言随意又出自真心,后世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能有天幕这样神奇的东西,又能培育出那么多畅所欲言的人。
东方辰可不知道她随便的抱怨居然对某个时空当中的鹅湖之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否则她会呕死至少她会为程朱理学稍稍正下名。以东方辰浅薄的见解,程朱理学只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由飞翔就好了,科学和人文的研究在某些方面有所交融但根本上不是一回事儿,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正确度杠杠的,但运用到人文社会范围就太可怕了。
可惜东方辰暂时不知道,好在她直播做题会发散思维,后来到底发表了这一见解,推动了宋末以及其他朝代科技发展。
第3章 地方监察制度·秦 地方监察制度·秦……
东方辰是个比较感性的人,怕还没说几句就哭出来,急忙转移话题。
【好了,不说令人不高兴的事情了,该复习就好好复习,考研考到再说。不过一般不考,考纲里没这些东西,但可能会作为题面考明清思想,比如陈白沙、王守仁、王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李塨、戴震……他们的主要思想都要掌握,最好理一理他们思想之间的关系,比如是传承还是批判,是创新还是推翻,人太多了,死记硬背会把自己背晕的。】
[哇哦,真的好多!]
[痛苦面具.jpg]
[光听名字就觉得头疼。]
[这就是历史系学生要学的东西吗?这个历史和我认知的不一样呢。]
[这还只是明清思想家,唉!]
东方辰笑了笑,【其实复习到这个阶段,该背的背的差不多了,背书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就是背多了容易烦躁。话不多说,咱们继续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