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赵昀刚亲政一年,立志中兴,采取了一系列史称“端平更化”的政策。历史上这一年他派兵联蒙灭金、出兵收复三京,雄心壮志可见一般。

从天幕中听到自己尸骨凄惨遭遇,他只是生气了一会儿就按耐住了情绪。

他想,他要忍。他忍了十年才熬走史弥远,还差这一时半会儿吗?他要做好完全准备,一举灭金,不容失败。

赵昀的指尖划过宋金交界的地方,停在了蒙古活跃的那一处。不止金,还有蒙古。他没有忘记有一个蒙古人建立的“元”。不知道辽国能否看到天幕,赵昀当然不希望他们能看到,但事无绝对,等消息的时候要根据两种可能想出相应的对策来。如果辽国也能看到天幕的话,他们一定比大宋更着急。

【原来我的粉丝里有这么多历史爱好者呀!一点儿都不关注历史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些东西。】东方辰感到惊喜。

[……]

[小辰你也不看看你天天做的什么类型的手工。]

[你做手工的时候还喜欢碎碎念,听多了也就记住了。]

[皇帝的脑袋壳被做成酒杯这么离谱的事情听一遍就能记住,最多记不清脑袋壳的主人。]

【哈哈哈哈哈,好吧,原来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家都随我。】

[小辰脸皮真厚。]

[明明是小辰随我们。]

东方辰很无奈,她的小可爱们可真敏锐啊!想沾点便宜都沾不着。

【行吧,我们共轭互随。宋朝啊,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一个让我又喜欢又痛苦的朝代,记得高中老师讲《孔乙已》的时候,将鲁迅对孔乙己的情感总结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对宋朝大致就是这样的心理。】

[是啊,可惜了。]

[富宋,弱宋,大怂,大送。]

[楼上精辟。]

众多宋人都沉默了。

尽管有许多人不懂爱国,但他们对外国会自称宋人,会说“我们大宋”,会在别人说大宋坏话时感到不愉快。

【宋朝留给我们对繁华汴梁的印象,留给我们成千上万首绚烂诗词,留给我们《清明上河图》,留给我们对文人风骨的畅想。】

宋人挺起胸膛,他们大宋就是这么文气澎湃。

【宋朝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醒,悲哀的现实让文化从开放走向封闭,儒学走向约束自我并变得扭曲,裹脚、守节等封建糟粕贻害千年。

我知道朱熹的话语被曲解了,这很正常,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最初也仅仅是最普通的社会规范罢了,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至今我们仍在提倡;所谓“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孔子的言论不也被扭曲得不成样子了吗?什么程朱理学,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通通不喜欢。

如果能成功上岸,我肯定不会主动选相关的研究方向,我怕我研究着研究着被自己气死。我也知道最初的裹脚不是三寸金莲,最初的守节是针对男人的。但我是女孩子,我会为了古代那千百年来受害的女孩子委屈,所以我会迁怒。】

宋,开宝三年(970)。

这时候的宋朝还没灭亡北汉,自唐到五代的尚武之风没有被遏制殆尽。赵匡胤拧着眉思考天幕的话,然而东方辰所指的那个时间点离他太远了。他不敢相信那是他的大宋,听天幕的评价,除了富和文简直一无是处。

更可怕的是,不止名叫小辰的小娘子这样认为,和小辰对话的许许多多不知名人士没有提出一点反对意见,密密麻麻的字幕全是吐槽和查漏补缺,好多人都嫌小辰说话简略,恨不得把史书搬上去,看得他眼花缭乱。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武人出身的他太明白武人对朝廷的威胁了,但他同样也明白一个武德不丰的朝廷会有怎样的害处。就算他不知道,天幕已经说的明明白白了,外敌入侵、朝廷灭亡、帝王尸身受辱、思想转变贻害无穷……

赵匡胤挥退了侍人,他要一个人静静,思考大宋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