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没听过王艮这个名字啊,这很正常,文艺点就是“萤火岂敢与皓月争辉”,王阳明的光芒太闪耀,导致我们都听不到王艮的名声。其实王艮在中国思想史尤其是明清这一段的地位挺重要的,最直观的表达方式,他在考研教材里有一整段话呢!王艮这个人也挺有趣的,他原名王银,王阳明觉得他不服管教,才把他的名字改成带有静止之意的“艮”。这也是老师对学生美好的祝愿吧,但祝愿也只是祝愿,王艮就是那么个性鲜明,哪怕出师了也没改。】
[hhhh看一个人物重要不重要就看他上没上教科书。]
[重要的东西教科书怎么都绕不过。]
[中国的字可真有意思,去了偏旁就完全变了个意思。]
[原来的名字还挺富贵,是不是有个哥哥叫王金?]
[刺头些没事儿,聪明就行,老师最不喜欢笨学生。]
春秋,鲁哀公十二年(前483)。
孔丘坐在案前,手中是未编完的《春秋》。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完成了十四年出游,回到了故国,最爱的儿子和弟子都在身边,看起来除了仕途上的失意没有什么大的烦恼。
孔丘被天幕一席话勾起了思绪,他想起自己也曾经有个相当不省心的学生。宰予啊宰予,那个把他气到骂人的学生已经不在了。
明,弘治七年(1494)。
王华看看天幕,又看看王守仁,若有所思。王艮和他儿子的性格很像啊,收那么个徒弟,有他儿子发愁的了。等他儿子收了徒弟,就知道他这个当爹的苦了。
王守仁被王华看得莫名其妙:“爹,你一直看我干什么?到底还进不进宫啊?”
明,正德十六年(1521)。
王阳明无声叹气,这样的弟子着实让人气恼,但又忍不住让人怜爱。
王艮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只是将和老师的不同意见提了出来而已。
【王艮是泰州人,从王阳明那里学成归来后,长期在下层百姓中讲学,创立了一个学派,叫泰州学派。这个学派的主要思想从王阳明心学中来,却有区别于心学,打个可能有点不恰当的比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样吗?相似但又不同。泰州学派可以说是下沉的王阳明心学,因为它面向的是下层百姓。老百姓们关心什么?自然是衣食住行。于是泰州学派反对理学对人性的束缚,认为人欲就是天理,圣人之道即百姓日用,提倡做学问要解决人民生计问题。因为面对的是下层百姓,政治上的观点非常的简单明了,就是仁政;经济上也讲究的是“务本而节用”,也就是说又省钱又好用。】
[这个学派好啊,贫穷的眼泪流下来。]
[我也想务本节用。]
明,弘治七年(1494)。
王守仁眼睛一亮:“我徒弟真棒!”
王华忍不住打击他:“你现在去泰州可找不到你徒弟,你徒弟说不定还没出生呢,就算出生了也是个奶娃娃,想养孩子你自己生一个呀。”
王守仁呲牙:“我可不会生孩子,要生你自己生去。”眼看王华要拎棍子揍人,王守仁撒腿就跑。
明,正德十六年(1521)。
王阳明拍拍弟子的肩头,道:“做的不错。”
【我也觉得泰州学派的学说好适合我这种贫穷大学生,当时的老百姓们也这样想,自然而然地泰州学派信徒众多,是明朝晚期的显学,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何心隐和李贽,李贽就是高中历史课本上那个特别叛逆的儒学弟子。从这儿就能看得出泰州学派可不是什么腐朽的学派,它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性和平民精神,多次遭到统治者的打压,但它对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和近代改良思想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贽啊!我最喜欢的思想家是他!男女平等yyds]
[好眼熟的名字。]
[何心隐这个名字好有大师范儿,可惜没有存在感。]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