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探过头去,只见那鱼篓里面是一个推刨和一把鲁班尺。
她用身上的粗布衣角随意擦去推刨和鲁班尺上的油渍,看向薛家父子,“这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刃,应该是经海船改造来的,不知平常出去时过哪条河?载重几千料?”
薛俦听她条理清晰,言辞简洁,犹疑道:“两千料的大船,原是朝廷下西洋后沉了又拉起来的,我便宜些收了,如今有五六个年头,走过间江河、会通河。”
黄葭又看向刘老翁,“既然是大修,龙骨、桅杆、舵板换过么?”
刘老翁据实以告:“尾龙骨用老料补了,肚舱弯得厉害烘了几回,关桁刷了桐油。”
黄葭将鲁班尺挂到腰间,拿起推刨,“那便敲打度量,看合不合规制便是了。”
听她这话,薛俦面色不善,他家的宝贝船即使破成了筛子,那扔到木材厂也还是个宝贝,怎么能随便被人敲打?
黄葭靠着一块大石头栓好了鱼篓,自顾自道:“验栈、验缝也用不上,若是船身无恙、头梢先脱,那便是用钉不当、滥竽充数了。”
一旁的刘老翁面露疑惑,他不曾检过船,也没听说过什么“船身无恙,梢头先脱”,只看她言之凿凿,不由地生出几分信赖。
于是他看向薛俦,几步上前,“不如、由她一试。”
薛俦目光游离,心下忐忑,见黄葭站起来,他连忙道:“慢!”
他上前一步,“此事本是私怨,老夫不敢烦劳姑娘,姑娘还是打你的渔去,不要掺和了。”
黄葭似是看穿了他的心思,给出一个安抚人心的笑容,“老相公莫慌,这船若拖去修缮,花销上,两百两是打不住的。倘若验过后受损,那便由我来修,我不要工费,修补稳在八十两内,左右你也不亏。”
薛俦微微一愣,心中触动。
他原先压根儿没指望这船能修,可若是此人能修好,今后挽回损失也未可知,可若是修不好……
他沉默良久,实在无法定夺。
黄葭一个侧身翻进了船舱,衣袂纷飞,利落干脆。
一行人等在岸上。
太阳未出,晨气清极,江风凉甚。
薛俦听着那船舱里沉闷的声响,越想越后悔,薛大公子坐在石上,目光警惕地盯着那船。
船工们被家丁围着,就地坐了下来,心里打鼓。
良久,终于有了动静。
众人抬眸望去,群山尽黑,波涛起落。
那抹灰色身影恍若混江鱼龙,跃出航船,声音与江风一同拂来,平静异常。
“龙骨三节裂了八处,聚在头龙骨和尾龙骨,桅杆四五节有裂痕,船板三层裂开,栈板之力抱持通船。”
“看了半天就看出这个!”薛大公子忽然来了精神,眸中闪过一抹厉色,“龙骨已断,你既修不了,多收一人的身契也不错。”
船工们面色一沉。
“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是船形制不同。”黄葭望着那艘船,蓦地开口。
薛大公子陡然一愣。
薛俦听不懂这俗语,只皱起眉头,“姑娘是什么意思?”
黄葭没有回答,将鲁班尺从腰间取下,看了眼其上刻画的线条,单手撑地坐到鱼篓旁,手中忽然多了一块木头。
江风吹起灰色衣袂,她一边在木头上凿刻,一边解释:“这船是远洋海船,海船的干舷高于江船,利远行、抗风浪,却不灵便,会通河间江河河宽,沿岸稍曲,磕磕碰碰不多,所以勉强走得便当。”
她轻轻一吹,浅黄色木屑从手下弹落,“老话说,船行走马三分险。海船分水破浪,在于其底尖平,尖底与深吃水相合,航途平远,横向风浪吹袭,也不至于横漂。只是,吃水深,转向就难,船舵受力大,所以海船对舵要求颇高,尖底助于破浪,载重偏小,而江河船大都是尖圆形,以增运力,转向也更为便捷。”
刘老翁听得入神,他是常修造浅河船的,不知道海船的门道,“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