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 / 3)

“这个母亲自然有办法,让他孟家哑巴吃黄连。”

薛氏好歹三言两语安抚住了夏紫芜,上前打开屋门,对着外间面面相觑的宾客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冲着媒婆干笑两声道:“哪有新郎不亲自上门迎娶,新娘子上赶着进门的?也不怪我家闺女这般气恼,这不是不把我们夏家放在眼里么?”

门口宾客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虽说是低娶妇,高嫁女,可是这员外郎府上配侍郎府,怎么着也是上赶着高攀的婚事,这夏夫人糊涂了?竟然鸡蛋里面挑骨头,挑剔出这样的毛病来。这京城里娶亲,按照本地的风俗习惯,可都是女方家里舅舅和兄弟将新娘子送到男方家的。

媒人讪讪地笑了两声:“夏夫人,这婚事如何操办,婆子我可是两边跑断腿,事无巨细咱都一五一十交代清楚的。俗话说百里不同俗,京城里成亲新郎是不亲迎的,只留在府上踢轿门。提前可是说得清清楚楚,您也没有意见,如何到这紧要关节就变卦挑理儿了呢?”

第十一章 夏紫芜悔婚

“我变卦挑理?”薛氏一声冷哼:“婆子你是贵人多忘事啊,先前我跟你也是交代得明明白白,这大婚事无巨细,都可以依了他孟家,唯独这接亲,必须要新郎官亲自前来,这是我夏府里的规矩。感情你是全都忘到九霄云外了,压根就没当回事?”

媒婆一听,就是一愣,薛氏分明就是无中生有,胡搅蛮缠,饶是她这名嘴儿舌璨如莲,对于这种浑人,也有理说不清。

“夏夫人,虽然咱没有白纸黑字立下契约,但是我巧嘴张的名头,您四处打听打听,可曾办砸过一桩亲事?若是您果真说过这样紧要的话,我岂能不跟人家孟家交代清楚了?”

薛钊自薛氏身后站出来,冷笑一声道:“当初我姐姐说与你听的时候,我在一旁可是听得清清楚楚的,你拍着胸脯打下的包票,一定让孟家新郎官高头大马,披红挂彩亲自来迎亲。如今吉时还早,你们孟家若是照办,我们立即痛快地将新娘子还有嫁妆一并送上花轿。可若是不来,就是孟家言而无信,那可就真对不住了。”

薛钊就是个浑人,说话毫不客气,将媒婆可就气了一个够呛。这不是明白地让自己落孟府埋怨吗?自己如何就两面不是人了?

事情不大,可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孟家若是依言照做,不是明显低声下气了?那孟侍郎在庙堂之上也会授人笑柄,而且,自己这巧嘴张的名头也坏了。

因此,媒婆心里那是老大的不愿意,勉强腆着笑脸劝说道:“这一页咱们掀过去不较真,就权当做是婆子短了一句嘴。老话说的好,入乡随俗,咱在京城那就是按照京中规矩办事不是?若是说孟家轻慢,大家伙有目共睹,这聘礼,排场,哪方面也没有委屈您家小姐。大喜的日子,若是有不合意的,夫人您抬抬手,圆圆满满地把孩子们亲事办妥了,等回门的时候,让新姑爷好生给您磕几个头认错。”

虽说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大喜的日子,谁也愿意圆圆满满,更何况人家媒婆这话说得合情合理,无可挑剔,众人也纷纷劝解。

但是薛氏与薛钊脖子一梗,就硬气上了。觉得孟家分明就是巧言推脱,那孟经纶定然是压根不能下地。怕是这拜堂成亲,也要捉只大公鸡敷衍代替了。

“今日见不到新郎官,这亲事就不成!孟家不守信,谁来说都不顶用。”

薛钊往闺房门口一站,掐着腰,梗着脖子开始犯浑,说话尖酸刻薄,可把孟家迎亲的人气了一个够呛。

也有人轻描淡写地做和事佬:“多大个事情,差人立即回去禀报一声,让新郎官骑马过来不就万事大吉了?”

这迎亲的人里有一位孟家至亲,孟经纶的姨表兄弟,姓关,名鹤天,人称关小爷,是个出了名的浑人,在京城市井间是个人物,跺一脚,震三颤。

京城里,新郎官表兄弟迎亲那是名正言顺的习俗。孟经纶思前想后,就挑中了他,敢做敢为,脑子灵便,能撑起大局。

他与书呆子孟经纶交好,早就提前得了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