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是在睡梦中离开的,没有任何痛苦,表情平和而安详。医生给的结论是自然死亡。那也让喜兰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即使不生病,不遭遇意外,人终归还是要去的,自然死亡,死亡对于已经出生的人来说,就是自然而然的必然。逝者长已矣!
一九六零年,凡江学校的新职工宿舍建好了,专门分配给已婚教师,每个月交一些房费就能入住。两边的老人都已经不在了,凡江和喜兰决定彻底搬到县里生活。
离开那天,走在儿时每日都要跑过无数遍的土路,喜兰哭了,凡江也沉默不语。他们知道,有些岁月,就如同这阵阵扬起的尘土一样,停留再久,也终有消散落地的时候。,终须离,村里的岁月,终于在老一代逝去后,画上了难圆的句号。
儿女往事
县城的生活温馨而忙碌。
没人帮忙看孩子,令谦被送到了校职工家属幼儿园。每天的接送由凡江负责。喜兰则天天奔波在职工宿舍和厂子之间,她也考虑过辞掉花圈厂的工作,在家专心带孩子,但迟迟没有决定,还是有些不甘心吧,喜兰不愿意像之前村里许多女人那样,每天就是孩子、日子,每个月眼巴巴地从丈夫手里拿钱。
在这方面,凡江对喜兰没有什么要求,她愿意在家或是上班都行,只要她开心。凡江从未看轻过妻子,相反,他很尊重她,喜兰也因为这种尊重而更加要强。
每天清晨,喜兰早早起来准备早饭。各式的粥、煮鸡蛋、馒头、小菜……一周七天,巧妙搭配,不重样。虽然没有什么复杂昂贵的菜式,但热腾腾的,落胃又舒服。
凡江心疼喜兰,总是说去食堂吃也是可以的,她还能多睡一会儿。喜兰总是说,食堂的哪有自家做的合口。在家吃早餐这件事,喜兰一直都很坚持,她总觉得,早饭吃完,一家人就要暂时分开,直到晚上下班才能再见到,这中间有如此漫长的一天。在她眼中,早上的餐桌不仅仅是个餐桌,更像是个月台,每天都在上演着无声无形的告别。
凡江???听喜兰说起这套理论,笑说她如果再多念几年书,一定是个女诗人或是哲学家。喜兰笑而不语,如果当初她继续念书,真的成了个女诗人或是什么家,此时此刻,她的丈夫还会不会是眼前这个男人?令谦还会不会到来?无从而知。命运的岔路口看似给每个人都提供了许多的可能性,但其实你还是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来走,这样看来,许多看似偶然的机缘巧合都不过是命中注定。
凡江什么都好,就是不会做饭。喜兰也不强迫他学,反正自己乐于下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俩的工资都不高,但喜兰就是有办法让一家三口的饭食简单而丰盛。凡江觉得她很了不起,在他看来,能用有限的资本将生活打理得有序而丰富是种本领,喜兰在这方面,本领超群。
凡江的本领不少,有了孩子后,带孩子成了他一项新的、了不起的本领。也许是身为老师的缘故,也许是性格使然,凡江带孩子很有耐心。喜兰单位远,每天吃完早饭,都要先离开家。最开始的时候,令谦对于这种告别十分不适应,于是,那段时间,每天早上,孟家都会上演一场凄惨的生离大戏。
令谦小手勾着喜兰的脖子,仰脸着小脸儿,张着大嘴哀嚎,喜兰虽也不舍,但又不能不走。但她毕竟不是那种缠绵之人,抬手想要拽开令谦紧锁在她脖颈间的手,几次无果,眼看上班要迟到,喜兰一急,脱口而出,你小子,撒手!你妈我是去做花圈,又不是去火化,我晚上还回来呢!你赶紧给我撒开!
令谦自然听不懂花圈和火化是什么,更分不清这两件事物有什么区别,但母亲生气了,他还是看得出来的。也不知道随了谁,令谦丝毫没有被母亲的怒容震慑住,反倒紧了紧小手,继续将喜兰脖颈扣得死死的,小小的身体紧紧依偎在喜兰的怀中,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倾泻着自己的离愁别绪。
凡江在一旁只觉得好笑,但为了妻子的怒火不再升级,他总是走到这一对母子跟前,蹲下来,握住令谦的小肉胳膊,轻轻地说,令谦听话,爸爸带你坐飞机,然后去托儿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