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1 / 5)

系里的备选人员有三名,除了令如外,班长曹非也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虽然他的专业成绩没有令如这样好,排在五六名左右,但他年纪大令如七岁,沉稳成熟,处变不惊,是名副其实的老班长。此外,丰富的学生干部经验,让他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系里的一些教师也和他私交不错。

第三个竞争者,是令如同寝室的女孩,名叫齐婉。齐婉成绩位列全系第二,头脑灵活,擅长书画,是师大有名的才女。她的爷爷是师大数学系的退休教授,现在就住在师大的家属楼里。可以说,齐婉从小就是在师大长大的,这里的一草一木她都再熟悉不过了。

跟齐婉比起来,令如没有显赫的家世,跟曹非比起来,令如没有他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在权衡之后,系领导最终还是决定让孟令如同学获得这个宝贵的留校名额。后来系主任在和令如私下交流的时候,简单说过选择令如的理由:令如是来自教师家庭的女孩,自信、沉稳,在任何活动中的表现都大方得体,这体现了她良好的家教,另外,令如踏实勤勉、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这是她做好任何工作的良好基础。还有就是,令如是个宽厚温和的姑娘,还很善良,虽然长相不错,成绩也好,但从没有显现出骄娇二气,这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修养。

毕业前夕,系领导找到令如,跟她进行了一次恳切的交谈,把三个工作去向和三家单位对她的重视进行了转达,让她好好考虑,仔细权衡,三天之后把最终意愿反馈给学校。

令如一直以为,自己能进到省第一实验中学已经是上佳之选,没想到,第一化工厂这个刚刚建厂却吸引了众多毕业生的单位,也向自己投来了橄榄枝。当然,最令她感到意外的还是自己母校省第一师范大学对自己的挽留,她知道,留校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她认识的同学中,有很多人希望能留在大学校园中,毕竟这里的环境也好、待遇也好,都远远高于中学。

人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当三个机会一起向令如伸出手,一向很有主见的她也没了主意。令如将电话打到父亲的学校,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叙述了一遍。听完女儿的讲述,凡江感到非常高兴,一直以来,他都知道令如大学期间成绩十分优异,但是他没想到,优异的成绩可以带来如此现实的好处。

思虑再三,父亲告诉令如,他的想法是希望女儿留在大学任教。理由是,化工厂刚成立,机会一定很多,但工作任务也一定非常繁重,苦和累都不要紧,年轻人吃些苦是必须的,但是,作为父母来说,在有其他选择的前提下,还是舍不得她吃苦。去学校任教,风吹不到,雨淋不着,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还有寒暑假可以回家,至于去高中还是大学,那当然是大学老师更值得争取。

听完父亲的建议,电话这端的令如笑了,因为,她的想法和父亲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她倒不是嫌弃化工厂的工作艰苦,而是她更喜欢留在自己已经熟悉了的大学校园,她实在太喜欢自己的大学了。父亲也笑了,他也知道,女儿打电话过来,看似拿不定主意在征询他的意见,实际上在她心中应该早就有了答案,只不过她想从父母这里得到支持。凡江也知道,即使女儿的想法和自己不同,自己说了这一堆自己的看法,令如这丫头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孩子从小就有主意。

没到三天,令如就去了系里,告诉了系主任自己的最终决定,系主任很高兴地说,“太好了,终于帮咱们化学系留住了一个人才,以后咱们就是同事了,小孟老师!”

后来,令如得知,曹非去了化工厂,齐婉去了省实验,三个人都有了不错的安置。系里的其他同学也分别被分配到了全国各地不同级别的中学里,开始了各自的教师生涯。

有时候想想自己和这些当了老师的同学的人生轨迹,令如都会心生感慨,大家从天南海北的高中考到了第一师范,又在毕业那一刻,以师大为起点,分散到全国各地。这四年里,大家增长的是学识,改变的是身份,希望日后不变的,是彼此的记忆和这份同学情。

毕业前夕,班长曹非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