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兰和凡江也很支持她的志愿。高考结束后,令如被省第一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系录取,成为孟家和古家的第一个大学生。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喜兰比令如还要开心。几个子女中,令如是长得最像喜兰的一个,性格既有凡江的沉稳,又带着喜兰的果敢。在她的身上,能看到父母最美好的品质。或许是基于这一点,喜兰和凡江一直对她寄予厚望。
中学时代的令如,属于那种平时不显山露水,但考试时总能跻身前几名的好学生。 她长得很耐看,是那种大大方方的美,虽不惊艳,但看上去让人发自内心的舒服。 从不多言多语,却自带一身正气,女生愿意和她成为好友,男生欣赏她,却不敢轻易造次。
从小到大,令如都是兄妹几个中最让父母省心和放心的,所以当她第一个离家求学的时候,喜兰夫妇虽有不舍却不过分担心,他们相信自己的大女儿,无论在哪都能安然处之,过好自己的人生。
令如报道的时候,喜兰和凡江都随她一起坐火车去了学校。之前夫妻二人的安排是只让凡江陪女儿去就好,后来是令如坚持母亲同???去的。她曾经听父亲说过,母亲当年成绩也很好,但为了照顾家人,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后来再也没有弥补上这种遗憾。令如十分想让母亲去自己的学校转一转,去看看她梦寐以求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即使这样远远不能补上当年的缺憾,但多多少少,自己也算替母亲圆了一半的梦,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离家的前几天,喜兰一直在收拾行李,女儿的、凡江的,最后是自己的。岁月的车轮碾过了几十轮,早已将少女喜兰的疯张碾碎成细碎的温和。但这几天,她却总表现出一种不安,消失了好多年的急躁也仿佛在一夜之间回来了。收拾行李的过程中,女儿和丈夫会提出带什么或不带什么的建议,她有时报以无声地反对,有时干脆厉声反驳,说他们没有出门经验,不要瞎掺和,并把令如自己选的那些衣服挑出几件扔出了箱外。
其实,喜兰远行的次数有限,她又何尝有过多少经验。可是她仍然反抗着,用多年不见的霸道捍卫着自己收拾出来的行李箱。令如只在母亲教训令超时见过她的雷霆手段,而对自己,母亲始终是和颜悦色。她很委屈,找父亲诉苦,她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在家的时候母亲从不发火,自己马上要走了,她却这样蛮不讲理,难道是厌烦了,巴不得自己赶紧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