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嫡长子请封为世子,其余两个儿子则是小兵小将。
靖安帝解决一件大事,又提起另一件头疼的大事。
“国丈,御史今日在早朝提起流民一事。朕记得岁末的时候,各地上报粮荒的情况已经得到了解决。”
靖安帝皱紧眉头,沉吟道:“今年朕没听说哪个地方有灾情,关州怎的还有流民?去年天灾的时候,关州是如何治理灾情的?”
赵国公没有回答,而是看向一旁安静坐着的赵颐。
靖安帝顺着他的视线望过去,并没有要避讳他的意思。
赵国公见状,这才禀报道:“户部往各地粮仓派遣了郎中,他们根据粮食的年限以及数量进行登记造册,之后统一上报到户部。”
他道出心底的疑惑:“微臣记得关州在天灾之前,年年都是大丰收,粮仓储备量在百万石以上。去年关州的郎中上报,他们开粮仓将粮食借给百姓,按理说不会有流民。”
靖安帝哪里会不知道赵国公的用意?
他将关州粮食储备的情况交代出来,以此证明储备粮足够应对灾情。
可偏偏关州的粮仓空了,但是流民的事情没有得到解决。
这说明什么问题?
贪腐!
“咳咳……咳……”
赵颐发出一阵咳嗽。
靖安帝与赵国公将目光转向他。
赵颐喝了一口温水,声音有点沙哑:“我无事,你们继续。”
靖安帝:“……”
赵国公:“……”
“颐儿,朕正好有事。”靖安帝询问道:“依你所见,关州的事情该如何解决?”
“流民已经到了皇城脚下,关州的贪官污吏恐怕早就消除了证据,等你们去查,查到的也是他们推出来的替死鬼。抄了家,治了罪,也填补不上粮食的亏空。”
赵颐咳了几声,缓了缓,方才继续说道:“各地粮仓设有郎中、通判、都使管理粮食的收支,这次遇到灾情,储备粮也是经他们的手借出去。”
“皇上不妨下诏,如今粮仓空虚,等五月丰收的时候,百姓借的粮食要归还给粮仓,若是归还不上的缺口,便由负责此事的人解决。”
“粮食没有发放到百姓的手里,这一批粮食全都被官员给贪污。关州的灾情惊动了朝廷,他们不敢继续剥削百姓,只能自己掏腰包填补这个空缺。若是填补不上是要被问罪,自然会联络上其他合谋的官员吧?”
“您便暗中派钦差大人到了关州之后,再让另一拨人颁发旨意,留意到是哪些人动了粮食,一一给记下来,等他们填补了粮仓之后,再随意找罪名将他们给扣下,抄了他们的家产,用这一笔银钱来建粮仓。”
靖安帝听后,拊掌道:“颐儿,还是你的良策多。”
这的确是引蛇出洞的好办法。
他好奇道:“你是如何想出这么得体,又有效的招数?”
赵颐说:“内子爱看书,她前几日看到一本杂记,里头有一则典故,她觉得十分有趣,便分享给我看,我从中得到了启发。”
靖安帝有些意外,好奇心愈发的浓厚:“一则什么样的典故?”
赵颐淡声道:“魏公用贼防盗。”
靖安帝:“……”
赵国公:“……”
赵颐温声说道:“皇上,微臣建议您要重视粮食的储存量,该号召百姓垦荒屯田,调整税收扩大粮食的积累,再在边关多建粮仓,保证戍边的粮草充足,以防再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
靖安帝同样意识到这个问题,正是因为储备粮不够,粮仓空虚,导致北境的战事吃紧,以及百姓流离失所。
赵颐的建议很中肯,农业是百姓生死之本。
他见赵颐神色淡然,只有在提起沈青檀时,才有一些变化。
靖安帝刻意问道:“关于民生大计的提议,你又是如何想到的?”
赵颐听出了靖安帝话里带着调侃,有些无奈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