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2 / 2)

伤势不会好得如此之快。

虽只半月,却有数道政令自朝堂传至天下,让天下之人惊骇,世道,似乎要变了。

大楚自立国以来,从未有皇帝发过罪己状,然楚秋因山南西道之事,却首开先例,一篇罪己状写得情真意切,让大楚百姓皆道楚秋是为明君也。至于此诏是否为楚秋亲笔所书,却不是那么重要,有心即可。

以楚天之名为山南西道百姓募捐,仅短短两日,竟募得白银八十万两,上至楚秋,下至满朝文武,皆目瞪口呆。众人心知,百姓虽是为山南西道百姓募捐,然若无楚天振臂一呼,绝不会募得这如此多的银两,楚天之民望,已鼎盛至极致。

至于三王,自然是既羡慕又嫉妒,甚至还有几分怨恨,心头不知已咒骂楚天,咒骂长安百姓多少遍……

隐退多年不知生死的孟夫子再回长安之时,已是长安书院之院长,让世人亦感慨万千。

孟夫子任长安书院院长第一日,即将数位长安书院教习除名,其中不乏世家权贵,众人联名上书,陈列孟夫子之十大罪状。又由一老臣亲自将奏折递到楚秋手中,涕泗横流,老泪纵横。

然楚秋却只冷声道,若再言,即死。

于是,老臣吓得屁滚尿流,心头虽不甘,却也只得打碎牙齿往肚里咽。

不只是长安书院发生变动,一道道圣旨由宫中发出,天下各道之书院皆有极大的变动,有无数人院长教习之名,又有无数人一步登天,由一个食不果腹的穷酸书生摇身一变成为书院院长或是教习。

往昔因韩非而受屈辱的诸多文人墨客也已被平反。

而最让世人震惊的,则是取仕之法的变更,一道圣旨自太极殿传至天下各地,圣旨之长,为大楚四百年来之最。大意为,山南西道空缺之上下千余名官员,皆不由荐举,而是由科举取仕,县试,郡试,道试,殿试,以此取仕,无论是家缠万贯,又或是家徒四壁,若有才学者,皆可考之。而试题,则为天下书院各大院长齐聚长安而出,内中含策问,明算,楚律,明字,诗赋。若有泄题者,一经查实,诛灭三族。

此令一出,天下学子无不变色,如此,便意味着纵是无权无势无钱,亦可入朝为官,为天下百姓谋求福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长安书院以横渠四句为书院之训,让一众学子心潮澎湃。

这四句,自然如诸多诗文一般,乃从别处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