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1 / 2)

长安书院如此,诸多书院亦效仿之,以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之类书院院训勉励学子……

本已沉寂几十年的出文坛,一时已有欣欣向荣之状,朝气蓬勃。

长安书院这座天下第一书院,已不再如往昔那般,若非权贵而不得入,若有才学者,欲求知者,皆可入之。且原本的长安书院已有不少不学无术,只欲在长安书院镀金记载,即入朝为官的学子被孟夫子大笔一挥,于长安书院出名。

其中多为诸多世家,朝廷官员子弟,也因此,又引得众人不满,大闹长安书院,又于朝堂之上痛斥孟夫子。

然楚秋只一拍龙案,道孟夫子即为朕,朕即为孟夫子,若再有多言阻挠者,即为谋反,诛三族。

楚秋如此强硬之状满朝文武无人见过,倒让众人再不敢多言。

楚秋又忧有人闹事,竟调三千羽林卫驻扎长安书院,供孟夫子驱使。此举更是让满朝文武无一不骇然,私下皆言这孟夫子不知给皇帝灌了什么迷魂汤……

太子府中,亦不时有可传千古之佳作传出,或为诗,或为词,或为骈文,或为经意。

其中诸多诗文,已为长安书院引为书院弟子必习之作。

而其中之三字经,于长安已是人人皆可颂之,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儿。

至于山南西道,秦鸿云亲赴彻查一众官员,大多与名单之上并无出入,足足斩掉上下千余名官员与数千名牵连者之头颅。

一月时间,工部昼夜不停,一座浩大的陵园终于修建完成。

又在楚天提议之下,于陵园之旁修一埋葬亡去的将士之陵园,让亡去之将士英灵永镇奸邪,让一众将士万古流芳,受世人敬仰。

又改先制,为国捐躯者,其家眷皆由朝廷供养,伤残者,朝廷或是将其安置于闲散衙门,或是每月拨下银两以供家用。此举,甚得将士之心,尤以参与山南西道平叛之将士为最。

而最让楚秋与满朝文武,乃至天下百姓欣喜的,即为楚国与燕国已议和,战事未起,大军已然班师回朝。

也不知李不忍是如何与燕国相商,楚国竟只以白银十万两慰燕人之心,让楚天都颇为惊异。

至此,百姓终于知晓所谓真相,所谓剑南关已破,不过是楚天之计,只为让逆贼齐聚梁郡,以便将其一网打尽。

于是,世人皆赞楚天之谋,举世无双,本就已盛到极致之民望,又更盛三分。

楚天倒是无感,只不过三王却是咬牙切齿,偶遇楚天之时,目光已恨不得将楚天千刀万剐,却只换来楚天的轻蔑一笑,更让三王气极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悻悻离去。

燕王,慕容云为首的一众逆贼,也已斩首示众。

狄怀英查察一月,觉朝中已无逆贼内应,此案方才告终。

而齐王府小厮行奸淫之事一案,在刑部审理之下,也已大白,楚天也并未以此大做文章,因而也只是将小厮凌迟,将管事斩首而已。

至于齐王,自是免不了被召入宫中,足足跪了一整日,又被楚秋训斥半个时辰,禁足一月。

观楚秋之状,似乎已对齐王失望到了极致,饶是百姓皆知晓,纵是楚天不为太子,这储君之位,齐王恐也无法染指矣。

至于齐王是喜是悲,却无人知晓。

第126章 道人饮酒,黄牛食草

似乎诸事已定,可是否有涌动的暗潮,不安的心,却无人可知,毕竟,这世间无仙。

距长安四百里之地,官道之上,行人虽不说络绎不绝,却也不在少数。

官道之旁,官道之上,一人身着道袍,骑牛而行,嘴刁鲜草,倒显得有几分悠闲。

世人多骑马而行,骑牛者,少之又少,故这道人之举,倒引得往来之人注目。

或是因此人脸皮过厚,对众人之目光,却只淡淡一笑。倒是其座下那头比寻常之牛要大上许多的大黄牛,似乎有些许不悦,四蹄踏地尤为使劲,溅得尘土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