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临先是飞快地看了眼这个始终不喜欢自己的幼崽,按捺下一点被忽略的失落,观察他的反应。

面部血色更加充盈,嘴角的上扬幅度更大,胸口起伏比之前明显,眸光好像也更闪耀了。

这肯定就是高兴的意思。

确定完这一点后,虞临不禁重新望向荀彧,眸底隐带敬畏。

明明夸奖的词句很是简练,并未引经据典。

可经荀令君之口后,却莫名多了一股难以言喻的力量,很是让人信服。

如果他模仿令君的做法的话,就能叫幼崽更加活泼,愈发欢喜么?

虞临神色犹豫。

虞临跃跃欲试。

“还不仅于此!”

得了荀令君如此直白的夸奖,曹丕果然兴致更加高涨,又道:“我近日闻陈国袁敏善单戟,竟可以一敌复,丝毫不落下风,可谓神乎其技!待官渡战事平定,我必要亲往陈国……”

刚巧说到陈国,曹丕不禁联想起书房中同是来自陈国的那人,不禁有些走神。

恍神之余,便捕捉到了一道越发明显的视线,正是从他刻意忽略的那个方向投来的。

……虞君在审视他。

倏然意识到这点后,他接下来的声音,不自觉地就变小了取而代之的,是适才被刻意忽略了的羞耻心。

君子不可自谓己长,他应当保持谦逊之姿,汲汲向学才是。

曹丕渐渐沉默下来。

……可他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重蹈覆辙,在二人面前大肆吹嘘了自己!

蓝声

虞临不知曹丕心绪变化极快的缘由,但一直盯着对方的他,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似乎正往消极的方向转变。

是时候开口了。

在心里默默演练过几遍后,准备就绪的虞临,自认实行得十分完美。

他彻底复刻了荀彧方才抚掌的力度、幅度、速度,甚至连手臂抬起的姿势都一般无二。

荀彧立即便察觉出了这点。

他神色微愕,明显地偏过上身,看向虞临。

虞临并未在意荀彧的反应。

他有意放轻声音,便更像荀彧那浑然天成的温和:“公子如此勤勉向学,当真令人钦佩!”

话一说完,虞临便微微偏过头来,略带期待地等待着曹丕的反应。

然而。

在短暂的怔楞后,这幼崽便死死地板着张脸,冲他们气势汹汹地拱手作揖。

飞快抛下一句“多谢虞君”后,就当场告辞,快步趋出,头也不回地离去。

虞临:“……”

目睹全程,比谁再清楚不过虞临纯粹出自真心的荀彧,在看到对方难得一见的笨拙失措后……即便一忍再忍,笑意仍由眼底流露了出来。

“既丕公子已因急务而归,”荀彧难得忍不住笑,唯有掩饰性地清了清嗓子,佯作正色:“子至此番前来,可是有话要与我相谈?”

虞临神色恹恹,闻言只目光幽幽地看过来,不知在想什么,并未开口。

荀彧轻咳一声,于是又道:“子至来得正巧,我恰有一事,亦想听听你的见解。”

作者有话说:

1.曹丕从小善射(曹丕自己说的,而且纵观三国志,他就是个打猎的超级爱好者):

出自《三国志·魏志·文帝纪二》裴注《典论》帝《自叙》“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

2.曹丕跟荀彧夸自己,又很高兴被荀彧夸:

同样出自《典论》帝《自叙》。

译文:后来大军南征,驻扎在曲蠡,尚书令荀彧奉命前来慰劳军队。他见到我,交谈快结束时,荀彧说:“听说您擅长左右开弓射箭,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我回应道:“先生恐怕没见过我骑在飞驰的马上,在马脖子晃动和马口震颤的时候,俯身射马蹄(一种箭靶)、仰身射‘月支’(箭靶)的状态啊。” 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