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模作样地往窗外望了望:“红糖姜水似乎熬好了,夫人且在枕头上靠靠,我去将红糖姜水端来给夫人饮用。”
便一溜烟离开了卧房。
齐舒玉望着温云卓远去的背影怒摔枕头:“你出去了就别回来!”
奶奶的,不是嫌她手艺不好吗?她势必要下厨房做几回菜,给那不知天高地厚的父子三人尝尝!
------
午后,苏锦召做了些小酥肉和爆米花,留了一部分给自己和顺喜,其余的则送给了廖芳汀内的婢女。
廖芳汀里没有住人,听顺喜说里面收着的都是四小姐的嫁妆,这位尚未出阁的四小姐正是温云奕的亲妹妹,夏天的时候去了安州宁国公府,似乎要等到过年才回来,也就是说,再过两个月苏锦召才能见到这位四小姐。
吃了点零食,打扫了打扫厨房院子,将各种腌菜和从苏记食肆带来的干货晾晒晾晒,养安堂的下人便来传话了,说白老夫人想吃点香软热乎带汤的,味道清淡些,但是不愿吃汤饼,吃絮了的,看看苏锦召有没有什么法子。
苏锦召当然有法子。
符合老夫人要求的美食有许多,稍加选择后,苏锦召决定做云南过桥米线。
相传,古时有一个秀才在一座风景十分优美,环境十分安静的小岛上读书,他的妻子常常做了他喜欢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只是小岛遥远,妻子将米线送来时已经凉了。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厚厚的油脂有保持温度的作用,不仅能将配菜烫熟,还能让米线变得更加爽口。于是她先将肥鸡,筒子骨等熬出清汤,上覆厚厚的鸡油,米线在家煮熟,配菜都切得薄薄的,等到上岛之后再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现熟现吃,既香滑新鲜,又温热驱寒,引得众人纷纷效仿。
因秀才娘子到小岛上时需要过一座桥,人们便将这种美食叫做“过桥米线”,很快,过桥米线风靡全国,成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稚嫩幼儿都喜欢的食物。
苏锦召正是要做这道美食。
自制干米线放入温水内浸泡。猪大骨、鸡骨架斩件,冲洗干净。
汤锅内加入清水,放葱结、姜块、草果、砂仁、猪大骨、鸡架,盖上盖子煲煮半个时辰。
找两个大平盘,盘内各摆几个小碟子,素盘的小碟子内放入素盘的小碟子内放入口蘑片、胡萝卜丝、韭菜段、木耳丝、豆腐皮、生菜和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