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梨满腹狐疑,既是个典籍册子,书肆遍地都有的买,孟幡要叫人特意送去给陆祉。

“老先生何不自己去送?先生知道小五是个糊涂性子,丢三落四不定要弄不见的。”

“我呆不久了。等不及他过来。”他眯着眼睛看着青梨,笑道:“沈小姐可不糊涂,你是个机灵性子。”

青梨在这时打量孟幡,老先生早已白发苍苍,但从前好歹端着风骨,如今邋里邋遢的,连从前在贤康堂跳脚骂人的精气神都一概不见。

她还没来得及出声拒绝,只听一声敲锣打鼓,是有些好善乐施的人家在村子里施粥。

今年打仗,难民多了许多,一听锣声,四面冒出来乞丐流民,个个冻的直发抖,几乎都是拖家带口的有老人有小孩,一瞧便是从前也是有口饭吃的乡户,因着战乱背井离乡。

看着眼前遭罪的难民领粥,孟幡兀自呢喃道:“可怜可怜....说来,也是我造孽,总以为人能自渡,却没想到他会疯魔至此。是我造孽,只盼他能懂回头是岸的道理。”

人一多怕出事,冬月扶上青梨赶紧上马车,青梨朝那远去的背影喊道:“老先生,我不去汴京。”

也不知人有没听见,青梨看着那道佝偻的背影消失在风雪中。

第一百八十七章 漏判词3162字

第一百八十七章 漏判词

陇南的路程还远,闲来无事青梨也会拿那本典籍册看,册上多是记录汴京名人名事,看的人直打哈欠,最末页有篇典故倒有些新奇。

只是她于书法没什么心得,没看出末页的字迹和前头几页有点出入。

这典故写:大燕史上有位高贵妃宠冠六宫,高贵妃育有一子,排行老三,三皇子自幼便有悟性慧根,能文能武,堪当大任。

官家私心看好三皇子,有意扶持。不料一朝宫变,三皇子在争储时落了下风。

东宫之位落在不受宠的大皇子身上,大皇子是婢子出身,婢子很早就病死,他养在皇后手下,争储之时借皇后母家势力做上太子。

官家本就忌惮皇后母家,不等发作,大皇子已经雷厉风行,兼有多个武臣拥护,军功累累,直接逼宫逼上皇位,一步一步铲除先帝的势力。

天家人不讲究兄弟血缘,新任帝王冷血多疑,一上位便发作了不少人,杀的杀,罚的罚,连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武臣都自离京。更别提曾压他一头的三皇子,本欲寻个由头怪罪,三皇子残余势力拼死拥护。

舆论所压,新帝退而求其次下旨封了个藩王,限期赶往封地。

前朝未解气,后宫就少不了血腥,三皇子的母亲高贵妃受宠时风光,有传牵扯新帝生身母亲之死,被新帝逼着陪葬进皇陵。

这册子写说那高贵妃在陪葬进皇陵之时已孕有九月,秘密在行宫产下幼女,由贴身婢子带着,跟在三皇子一同前往封地。

新帝忌惮封地的势力,时时派着人去监视藩王,而这秘闻中的公主体弱多病,担心被新帝发觉,一是怕被认下带回宫里无依无靠任人蹉跎。二是怕新帝借口先皇已死高贵妃此胎不明血缘,公主小命不保,故而只敢派人养在封地的民间。

纸包不住火,公主长大成人后身份略显端倪,被派下来的朝廷官员忖度出所以然来。

公主因着带病,接触的仅房内那几个贴身伺候着的人,性情天真,朦胧间对那前来打探的官员竟生有情愫,官员回京后藩王才发现二人早已珠胎暗结,大怒之余也不忍心过分苛责。

公主由藩王捧手心养大,说是姊妹,更甚于亲生子女。藩王只告诉公主其有家室还与发妻早育有一子,不想惹的公主伤心欲绝,哭叹痴心错付,产下一子后便郁郁而终。

公主一死,藩王痛心不已,恨自己失言,亦恨那勾缠妹妹的负心郎君。

藩王无心抚养刚出生的孽种,命人将那孽种送于封地边境的部下收养,部下忠心耿耿,待幼子为所出。藩王又寻来恶徒找官员恐吓险些阉割断其子孙,要他保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