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鲜有知者,余见其抄本焉。”他觉得这本书非常好,应该流传,但是很可惜,他看到这个书稿的时候,这个书稿很寂寞,没多少人看见,在人世间很少有人知道这部书稿,这部书稿当时没有印刷流布,只是手抄本。当时中国印刷术已经很发达了,中国老早就有印刷术,清代在乾隆时期,石印是一种印刷方式,木板雕刻是一种方式,木活字摆印又是一种印刷方式。当时中国造纸术也发明很久了,造纸业也很发达,利用纸来印书,装订好以后,拿去售卖流布都很方便,但是富察明义他看到的书稿,没有那么幸运,“世鲜有知者”。他告诉了我们他看见的是手抄本,就是原始的人工用墨笔誊写的抄录本。
这是我们从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二十首诗的小序里面所获得的一系列的宝贵信息,让我们知道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存在过一部有头有尾的《红楼梦》,那并不是后来程伟元和高鹗合作产生的那一部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而且曹雪芹的《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和高鹗四十回续书的内容是不同的,最起码从“王孙瘦损骨嶙峋”,从贾宝玉最后的形象来说,就完全不同。
刚才我介绍富察明义第二首诗,剩下的两句还没说。有人就提议,说你把这两句再说说,能不能加强你的论点呢?那我就把后两句再说说,看能不能使我这个论点更有立足的依据。明义《题〈红楼梦〉》第二十首最后两句是:“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青娥红粉”是对书里面所有的青春女性的一个总括。“青娥”,就是青春女性青黑色的眉毛。“红粉”,指青春女性擦上胭脂后,像玫瑰花瓣一样红润的脸庞。他告诉你,他所看到的《红楼梦》,书中的青春女性后来怎么样呢?“归何处”,说不清她们的去向,整个贾氏宗族最后“家亡人散各奔腾”了。这些女性命运都很悲惨。他想起来心里很沉痛。最后一句用了典故:“惭愧当年石季伦。”石季伦,名字叫石崇,字季伦。西晋时期的一个大富豪,在权力分割当中,也获得一定的权力,是一个过着奢靡生活、荒淫无度的人。但是这个人最后的命运很悲惨,在权力的角斗当中,在财富的比拼当中,最后是败北了。他的政治对手,拿着皇帝的命令来杀他。他很富有。他除了有豪华的住宅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园林,叫做金谷园,里面有很多亭台楼阁。当他的政敌追杀进来的时候,他家里面有一个侍妾,叫做绿珠,可能是石崇对她不错,她忠于自己的主子,就采取了行动,表示反抗,表示不服,跑到楼上,一个自由落体,坠楼而亡了,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事情,叫绿珠坠楼。这个石崇是个挺糟糕的人,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绿珠的行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她为石崇殉情、殉葬,也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但是富察明义读完整本《红楼梦》以后,有一个对比,他由书里面的贾氏宗族联想到石崇。贾氏宗族有很多问题,有罪恶,有错失,有不光彩的一面,但是不管怎么说,贾氏宗族跟石崇比起来的话,还要好得多。大家回忆一下,八十回的《红楼梦》所描写的,贾氏宗族这些老爷们,太太们,是很糟糕,但是无论是老祖宗贾母也好,还是荣国府的王夫人也好,或者是贾氏宗族的族长贾珍也好,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在某些时空里面,他们还可能体现出来一点同情心、怜悯心,例如贾珍是一个很糟糕的人,但是对于生活比较贫困的一些宗族成员,还是有点儿道义的,每年田庄送来那些贡物,他分成堆,让宗族里那些相对贫困的人士来领取。因此富察明义就觉得,不管怎么说,贾氏宗族比石崇还好一些,可是他看到《红楼梦》的结局悲惨到什么地步呢?
就连一个绿珠这样的人物都没出现,青娥红粉,就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去做出绿珠式的反抗举动。所以他觉得如果石崇地下有知,作一个对比,会觉得,人家比我好,人家覆灭的时候,没有一个类似绿珠的人物表示反抗,我呢?不管怎么糟糕,但我还有一个绿珠,所以我很惭愧。这当然是诗人的想象。一个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一个是小说里面的东西。古人诗里用典,有限的字,一句诗,可是解释起来就有很多的层次、很深的意义,明义